星期六, 7月 30, 2011

編輯是二次創作,重要性不亞於作家的文稿 (轉貼)

文/zen(本文發表於台灣出版資訊網)


編輯文稿集…

前一陣子和一位資深外包編輯聊天,對方說自己手頭上正在執行的一個案子,碰到了一些事情。事情經過大意是這樣的,這本準備出版的新書,文章原本都在報紙上以「專欄」的形式發表過了,簡單說,就是專欄文章集結出書。

不過,原來的作者似乎不滿意文章在報刊登出時所作的刪改以及對於文章標題、小標的調整,於是給了出版社編輯自己的原始初稿。

承攬這個案件的朋友則認為,那些個文章以報紙專欄的形式呈現時或許閱讀效果不錯,但如果單一作者之文稿集結成書,可能在閱讀效果上會比較「乾澀」(Dry)。因為,報紙閱讀還有其他同主題的相關文章可以搭配一起讀,好像吃很多高明的廚師一起創作滿漢大餐(稍差的還能躲藏其中,不被發現),根據他的專業判斷,作品集則像單一料理人拿一種食材做各種烹煮變化,廚藝得夠高明,才不會讓作品顯得單調。

因此,朋友認為文稿應該經過「編輯」、「潤校」、「下標」、「增補」,提升文稿的完整度,最後的呈現效果會比較好。

然而,當完成編輯工作回一校稿給作者看時,作者表示不希望編輯動他的文稿,直接按作品發表時序編排就好,希望把所有東西都改回來。


文稿集結,是門考驗編輯功夫的專業工作

一般人(甚至是作家)可能以為,出文集有什麼困難的,只要把文章收集起來,做成一本書就好。

其實,文集的出版,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畢竟報章專欄文章的呈現方式,和集結成書以後有相當大的差異性。若不從「編輯」的角度,從「書」的角度考慮閱讀效果的呈現問題,最後書編出來可能慘不忍睹。

編輯的專業與作者的創作,該如何拿捏,的確是個大問題。究竟應該尊重作者的創作一字不漏地全部留用,還是相信編輯的專業放手讓編輯去「編輯」文章?類似兩難,想必不少編輯朋友都碰過。

我自己是傾向相信編輯專業,放手讓專業編輯去處理。

作者的專長是創作文稿,加上專欄寫作有時效性的限制,作品水準其實很難完全保持一致,而且但難免百密一疏,更別說在將文稿整理成冊出版時的考量,和單篇文章的發表,完全不同。

我們都看過一些原本單篇分開來發表並不特別出色或引人注目的文章,集結出版成書後卻成為熱門暢銷書,反之某些專欄文章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時文章頗受好評,集結出版後銷售反應卻是平平的例子。

不少人都覺得專欄文章集結出版後銷售狀況平平,是因為那些文章都在報章雜誌或網路上看過了,但同樣的理由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同樣是專欄文章集結,某些人的作品卻能賣得很好?

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文稿的「編輯」工作是否到位。


文稿集結成冊的做法

根據我的觀察,一般來說,報章雜誌上連載的專欄文章集結成書時,大致上有下列幾種作法:

1.設定一段時間,例如一年,將這一年內該專欄內的文章,按照發表時間,安排先後次序,集結成冊,僅針對文章的標題、文稿進行潤飾(甚至不潤飾,直接採用報刊發表的版本或作者初稿)。坊間大多數知名暢銷作家的書籍都是以這類方式出版,例如天地圖書替蔡瀾出版的散文小品。

2.不設定時間,而是根據文章屬性,只要是同一作者在報章雜誌網路上的同質性專欄所發表的文章,就都收錄。

3.設定主題後,根據主題(框架),從作者所發表過的文章中,尋找適合編輯成冊之文章,找到文章後再分門別類,編排章節。

最近一兩年香港天地圖書與大陸的山東畫報出版社,替蔡瀾出版的散文集,就是採用第三種作法,根據主題重新編輯,試圖將原本散落在不同時間、報刊雜誌上的同主題文章作更為有系統的編輯,讓書不僅只是散文集,更是專門性著作。

以往蔡瀾的作品集只是根據時間匯聚成冊,書名全都是四字口訣的成語/俗語,看不出書籍內容之方向,近來所出版的卻是針對菜瀾精通的日本、電影、食經做了細緻的分類,讓蔡瀾的短篇散文成了飲食學、電影學、旅遊學的重要作品。

第三種專欄文章集結成冊的辦法,透過編輯的專業,對文章進行修剪、編排,可以幫助專欄作家進行思想的系統化整理,透過主題與章節分類,提升書籍的可看性、深度保存價值。

由於大多數專欄作家多半為了填滿版面,想到甚麼就寫甚麼,題材較散,若只是將報章雜誌上的連載專欄以時間/篇幅作為彙整依據,簡單的集結,出書後對讀者來說的典藏價值不大。

今天是個專業分工的時代,縱然一個作者是專攻某一領域的文稿撰寫,也很少人有大前研一事先規劃專欄集結出版所需之架構與論點的能力,大多是隨波逐流地看到甚麼時事或自己最近碰上甚麼事情,以此為引,天馬行空的去寫,看不出章法與架構。

不是說這樣的文章不好,只是當這類文章要集結成冊出版時,通常在閱讀上會顯得較為平淡、乾澀一些。如果說讀報章雜誌的專欄像是吃合菜,那麼讀文集作品就等於是要讀者只吃一味菜的各種變化炒法,除非這名作者的功力了得(像是董橋、舒國治這類高手),否則很難讓讀者吃得開心。

前一陣子買了一些馬家輝和葉輝的書,覺得此二人的散文集的編輯做法,很值得推薦。兩位都是在香港報刊上大量發表千字文的專欄作家,而且多是根據時事所需而寫的評論文章(特別是馬家輝)。

照理說,時事評論的文章多半有很強的時效性與脈絡性,加上香港報刊的專欄篇幅都不大,然而,馬葉兩人的編輯,卻硬是肯花功夫在文稿的閱讀、編排與整理上,先是替同質性的文章分章,再透過文稿的修剪把一堆千字文編輯成一篇篇幅度較長的主題性文章,最後透過目錄與大小標,讓那些原本是日日見報的時事評論文章,竟成了一本討論某個主題(我認為是香港學)的專門著作,按照編輯過後的文稿順序來讀,有效消除了僅是簡單將文稿蒐羅排序編輯出版的平淡感,甚至能讀出一些波瀾起伏,相當有意思。

歸納整理編輯工作,實際執行起來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專欄文集都還只是蒐集出版,甚少分類整理拆開重組成更具系統性的專書模式!不過,我認為原本在報刊雜誌上連載的文章想要出版後擁有其作為書本的價值,這類主題性、系統性的編輯工作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這也是資訊爆炸時代的編輯展現其守門人/篩選專業的時候。


編輯是二次創作,重要性不下於作者/稿件

看不起編輯專業,或覺得作家比編輯了不起,可以對編輯頤指氣使,要求編輯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稿件或編輯書本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說作者原創的作品是第一手的創作,那麼,編輯從事的就是第二手的創作。二手創作的重要性一點都不比一手創作低。編輯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作家。

一個好的編輯可以讓一份原本水準參差不齊的普通作品,升等成驚人的佳作(知名出版人郝明義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他編輯某本和巴爾幹有關的書籍的過程,就是標準的幫作品去蕪存菁,提煉出作品中的精華的個案)。沒有編輯相助,從書本的角度去思考作品的呈現,就算原本每一篇拆開來都是佳作,組合起來可能只是一本平凡無奇,別人早已寫過類似主題的作品。

哲學上有一句名言可以形容單篇文稿與文稿集結的關係:整理不等於部分的總和。編輯的專業,除了是連結製作書籍的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讓書籍順利出版外,更重要的,就是扮演找出作品間的內在規律、橫向聯繫關係,以某一個連作者都未必能發現的主題,將文稿統一在大主題之下,以結構有序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日本許多暢銷作家的名作,都是因為編輯的好企劃案與最後的歸納加工整理下才誕生的。世界上有不少名著都是透過編輯的巧手才誕生的,像是《十日談》、《一千零一夜》、《坎特伯里故事集》、《源氏物語》等等,將原本看似普通的短篇作品,透過某種框架將作品整集起來,成了超越時代的曠世經典。

編輯應該勇於對作者捍衛自己的專業,作者也應該懂得尊重具有專業素養的編輯的能力,彼此合作,相輔相成,才能成就傳世佳作。

星期五, 7月 22, 2011

《偷情》(Adultery)

偷情
Adultery

作者:露意絲.德莎佛/著
原文作者:Louise DeSalvo

譯者:楊孟哲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01年11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6798035
裝訂:平裝







「我原以為我生來是為了去愛、為了去受苦,但是事實上我甚麼人、甚麼東西也不愛,我受的苦全來自我自己漠不關心的態度。」p.006


「他們那一段強烈而熱情的關係僅僅持續了幾個月,因為華頓於一九0八年遷居到了巴黎;不過他們之間的通信,在華頓接下來三十年的餘生裡一直都沒有中斷過。儘管只是曇花一現,這一段韻事對華頓的影響卻持續了一生,除了發現自己有能力去放縱於一段恣意的激情當中,對她來說,這也是一段強烈的心靈經驗。她並不後悔體驗過富爾頓從她身邊抽身時的苦,她也了解,這為她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材料。根據她的觀察,「日常生活中繁瑣惱人的雜事,會把一個人慢慢地烘乾,因為,這煩惱有如起自非洲的西洛可風,又乾又熱;但是,在每一顆心的深處一定都藏有一絲悲痛,就像埋在沙漠中的一口深井,只待有一日能夠湧出源源不絕的泉水。」p.010-011

「知道了她為了他神魂顛倒之後,讓他在他們的關係中佔盡了上風。這一點加速了這段關係的終止,因為富爾頓喜歡的是不可親、不可及的愛人,這也就是為甚麼他在一開始的時候選擇了已婚的華頓。華頓寫給富爾頓的情書,讀起來像是其他任何一個人所寫的情書,尤其是當她只是他生命當中眾多的女人之一、而他卻是她生命裡最重要的男人這一點變得越來越明顥的時候所表達出來的痛苦。」p.013

「於是,描寫一個人可能幫助你克服一個情愛事件,但是,也可能讓你被縛綁在一個不復存在的愛人身上。」p.016





Reading List:

1. 《戀愛藝術》(The Love Affair as a Work of Art)
丹.霍夫斯達德 (Dan Hofstadter)

2. 艾由絲.華頓(Edith Wharton)
- 〈祕密的靈魂〉(Ame Close)/〈厄布雷十四行詩〉(Herblay sonnet)
十四行詩 與富爾頓到阿拉爾故鄉朝聖之旅
- 《分隔的生活》(The Life Apart)
愛情日記
- 〈致命的契約〉(The Mortal Lease)系列十四行詩
- 〈選擇〉(The Choice)
  一個希望致丈夫於死地,卻誤使其情人魂歸九泉的偷情情人
- 〈情書〉(The letters)
- 〈借口〉(The Pretext)
- 〈異國民俗〉(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
- 〈母親的報酬〉(The Mother's Recompense)

3.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4. 《我生命的故事》(Histoire de ma vie)
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不尋常而情欲激蕩的性生活

5. 歐譚絲.阿拉爾(Hortense Allart)
知名度不高,但偷情生活豐沛充實的法國十九世紀小說家

6. 〈作為解放主義者的放蕩者〉(The Libertine as Liberator)
葛莉亞.艾爾林區(Gloria C. Erlich)
[女性研究20,第二期(1991年):97至108頁;
Women's Studies 20, no. 2 (1991): 97-108]
描述了華頓在四十五歲那一年,如߮9;透過享利,詹姆斯的介紹而認識了富爾頓。

7. 《巴馬修道院》(The Charterhouse of Parma)
司湯達(Stendhal)

8. 《亞道夫》(Adolphe)
班傑明.頁斯當(Benjamin Constant)
一名誘惑者被他拋棄的女子糾纏不休的故事

9. 「他們之間的戀情引燃沒多久後,她就開始狼吞虎嚥地閱讀,閱讀關於偷情的故事:保羅.馬利頓(Paul Marieton)對於喬治.桑和繆賽(Alfred de Musset)之間發生的戀情所做的描述;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在《關妮維的辯白》(Defence of Guenevere)一書當中,對於一個逐步陷入偷情關係的女人所提出的約會;約翰.唐恩(John Dome)的《心醉神迷》(The Extasie),以及尼采的理論研究--專注於動物性的本能,對傳統文化及價值會造成甚麼樣的傷害,以及為甚麼這種專注,有時候不僅有益,而且必要。」


10. 《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羅伯.華勒(Rober James Waller)
(用寫的方式,以期渠導不倫的欲望)

11. Henry Miller和Sylvia Plath的故事
遭遇到偷情的背叛後,那種自毀性的絕望。
Sylvia's poems:
- The Other
- Burning the Letters
- For a Fatherless Son
- The Birthday Present
Henry's novel:
- Crazy Cock (狂亂的公雞)
- Tropic of Cancer (北回歸線)
- The Roxy Crucifixion: Sexus, Plexus, Nexus (�殉 )

12. 《偷情:愛情與背叛的分析》(Adultery: An Analysis of Love and Betrayal)安奈特.勞森(Annette Lawson)

13.

14.

星期一, 7月 11, 2011

易手寶--中上環二手書店碟舖

Collectables 易手寶
http://collectables.jrstation.com/
地址:中環,域多利皇后街,十一號,二樓。舊中央街市對面,三聯書局隔鄰。
Tel:25599562
星期一至日,上午十一時至晚上七時。

http://www.vinylparadise.com/LPCollec/LPShop/lps22/lps22.htm


專賣黑膠碟舊書 香港中上環藏二手寶(圖)
2011-05-10 11:47 來源:頭條日報(香港)


石維興是店內唯一的全職店員,他說,二手書的港客與外籍客比例升至七比三。


易手寶專賣二手英文書及黑膠碟,向來都有一班忠實捧場客。

黑膠碟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易手寶在中上環屹立近三十年,專賣二手英文書與黑膠碟,因中環租貴,幾十年來搬遷八次,可幸眾熟客不離不棄。店主說:“這間只為興趣而開的二手店不為賺錢,重視的是此地、此人、此物的深厚感情。”

易手寶在八十年代由陳氏兄弟開業,先後在半山囉廟、荷李活道、蘭桂坊、域多利皇后街(現址)等地開過店,低調而不願出鏡的店主陳生笑道:“每次搬店不是因為租貴,就是地方太小,或人流不夠多,但搬遷範圍都在中上環內。”

易手寶現時約有二手書過萬本,黑膠碟逾二萬張,CD碟約幾千隻,最近陳生還兼賣壽山石,希望開拓更多客源。十多年前,他就開始接觸Hi-Fi,最近開始與同好改裝Hi-Fi,並以合理價錢幫Hi-Fi發燒友維修音響,希望吸引同場買二手黑膠碟的客人。

不為賺錢 開店為興趣

陳生坦言開易手寶只為興趣,最希望能提供一個空間給同好聚腳,他說:“我開店的回報不是金錢,而是與中環的連系、與客人的分享、與舊書碟的收藏,三者加埋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