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30, 2007

轉載:第18屆香港書展的反思

[圖片來源:BBC中文網圖輯]

隨著國際書籍展區逐年縮細,18年後我們只能看見割裂成數個展館的香港書展,內地書商、台灣書商與本地出版商各據一方仿如宣示各自主權。自稱國際化的都市,失去了探索國際的視野……… 脫離了書本配合的書展主題,只是空洞的姿態………香港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書展?或許,是散貨場,或許,是版權交易。不同定位有不同的側重,主辦單位的「文化與產業並重」路線,這個「產業」指的是甚麼?是工具書長銷?流行讀物大賣?缺乏了多元的出版,「產業」便不能稱之為產業………(全文:書展總結 墟市中難尋書香)



和第一屆書展舉辦時的1990年相比,香港的閱讀風氣悄悄改變。回歸前後有較大差別的是讀者對「中國」題材漸漸重視,從學界到商界,過去都把眼光放在世界,現在因為兩地關係的改變,轉而關注中國內地。除此之外,香港本土文化題材的出版也柳暗花明。以往只有通史式的述說,近年出現了地區史、斷代史、專題史,甚至口述歷史…… 

(全文:書展18年成好漢
- 從第一屆書展,細說香港社會和閱讀風氣的變化)

[圖片為第一屆書展標幅;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