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29, 2013

The Healing Power of Illness

The Healing Power of Illness : the meanings of symptoms and how to interpret them.

疾病是人的本質,它的唯一目標,就是使我們變得完整。」

「當人停止詮釋世上的事件,以及個人自身命運的變化時,
他們的存在就陷入沒有意義與目的的情景。」

「身體代表意識的再現。」
「人因為缺乏意識的某個部份,於是就有了症狀。」
「療癒只來自於疾病的轉化,而不會來自於症狀的克服。」
「療癒意指更接近完整,意識的完整性也被稱為開悟。」

「看透這種遊戲的人絕對沒有義務再玩下,可是也沒有權利只因為自己不再需要它就不許別人接受正統醫學,因為即使是學著適應錯覺也會有益處。」「所以,我們在此關心的並不是人做了甚麼,而是他們是否察覺自己做了甚麼。」
「時間的背後就是永恆,就好比對立的背後是合一
可是我們必須記得,永恆的概念有不受時間影響的形而上意義,
並不像基督教神學傳統所誤解的,
以為永恆意味著長遠而沒有結束的時間連續體。」

「要達到開悟的狀態或是「宇宙意識」,就必須完全超越界限,讓意識與潛意識合而為一。
不過,這個步驟等於是消滅了「我」,因為「我」的自主性要依賴原有的區分。
以基督徒的用語來描述這個步驟就是:我(意識的心靈)和我父(潛意識)合而為一。」

「在瀕臨死亡時,很多人會在一眨眼間回顧自己的一生,
再度體驗到曾生活過的所有情境,這種現象是很好的例子,
可以說明先前談到的右腦的「無時間性」。」

「所有這些教導所必須遵循的,
並不是改變世界,而是超越世界。
 「耶穌把對立稱為「世界」,把合一稱為「天國」或「我天父的家」
「我們知道耶穌完全沒有勸人去改善世界或是把世界變成樂園,
他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鼓勵人冒險踏出走向救贖的那一步,
他的救贖就是療癒和完整性。」
「排斥宇宙中某一極,就是排斥全有,因為
每一部分都包含了整體(pars pro toto)。」

「所有人類的努力都只為了一個目的:
學習更清楚地看見各種關聯(也就昰我們說的更能覺察),而不昰改變事物
畢竟,「除了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並沒有任何事情是需要改變或改善的」。

演化只是實現,不變而潛在的型態。」
「改變的錯覺是對立的結果造成的。」
 *
「希望自己身上沒有的事物、不想活出來的情形、不願意納入自己身分認同的情形,都會形成我們的「陰影」。排斥,並不會使它們消失,只是把它們趕出意識心靈中關於「我」的認同罷了。」

陰影一直都在那裡
正是陰影使我們注意到所有努力和意圖最終都會轉向其相反面。」

投射
「一旦我們排斥並壓抑自己裡面既有的法則,
就會在面對「外在」世界的相同法則時,
再度在我們裡面不斷產生恐懼和排斥。」
「當我們開始拒絕這些從「外在」衝擊我們的法則時,
就表示我們從前在內在也同樣激烈地拒絕過這些法則。」

「任何人如果排斥任何法則,就必然會活出這個法則。」

「外在」那些困擾我們的法則,正是我們「內在」無法整合的部分。


「陰影使我們生病(不舒服),因為它正是健康所需要的東西。」


「症狀活出了我們不願在意識層面

星期日, 1月 27, 2013

黃鼎殷醫師-《改變命運》


我的老師說:「人,寧願痛苦,也不願意辛苦。」承擔自己不是難事,但是得辛苦的面對與拿出行動改變自己卻不簡單。許多人只是以受害者之姿佔盡便宜,卻又哀叫呻吟,訴說自己多麼悲慘、痛苦,繼續地乞討求憐,這只是一種停滯自己成長的生存策略而已。



http://www.omvib.com/dingyin/?p=882

星期二, 9月 11, 2012

50 Most Influential Books of the Last 50 (or so) Years

http://www.superscholar.org/features/50-most-influential-books-last-50-years/ In compiling the books on this list, the editors at SuperScholar have tried to provide a window into the culture of the last 50 years. Ideally, if you read every book on this list, you will know how we got to where we are today. Not all the books on this list are “great.” The criterion for inclusion was not greatness but INFLUENCE. All the books on this list have been enormously influential.

The books we chose required some hard choices. Because influence tends to be measured in years rather than months, it’s much easier to put older books (published in the 60s and 70s) on such a list than more recent books (published in the last decade). Older books have had more time to prove themselves. Selecting the more recent books required more guesswork, betting on which would prove influential in the long run.

We also tried to keep a balance between books that everyone buys and hardly anyone reads versus books that, though not widely bought and read, are deeply transformative. The Grateful Dead and Frank Zappa never sold as many records as some of the “one-hit wonders,” but their music has transformed the industry. Influence and popularity sometimes don’t go together. We’ve tried to reflect this in our list.

1. Chinua Achebe’s Things Fall Apart (1958), as the most widely read book in contemporary African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clash of colonialism, Christianity, and native African culture.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 Douglas Adams’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1979) reinvented the science fiction genre, making it at once sociologically incisive as well as funn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 Robert Atkins’ Dr Atkins’s New Diet Revolution (1992, last edition 2002) launched the low-carbohydrate diet revolution, variants of which continue to be seen in numerous other diet program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 Richard Dawkins’s The God Delusion (2006), drawing on his background as an evolutionary theorist to elevate science at the expense of religion, propelled the neo-atheist movement.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5. Allan Bloom’s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1987) set the tone for the questioning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the reassertion of a “can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6. Dan Brown’s The Da Vinci Code (2003), an entertaining thriller, has been enormously influential in getting people to think that Jesus is not who Christians say he is and that Christianity is all a conspirac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7. Dee Brown’s 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1970) transformed the way we view native Americans as they lost their land, lives, and dignity to expanding white social and military pressure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8. Rachel Carson’s Silent Spring (1962) more than any other book helped launch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9. Noam Chomsky’s Syntactic Structures (1957), laying out his ideas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revolutionized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at the same time dethroned behaviorism in psycholog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0. Stephen Covey’s Seven Habits of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 (1989) set the standard for books on leadership and effectiveness in busines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1. Michael Behe’s Darwin’s Black Box (1996), though roundly reject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epitomizes the challenge of so-called intelligent design to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has spawned an enormous literature, both pro and con.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2. Jared Diamond’s Guns, Germs, and Steel (1997), in employing evolutionary determinism as a lens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history, reignited grand history making in the spirit Spengler and Toynbee.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3. Umberto Eco’s The Name of the Rose (1980) examines, in the context of a mystery at a medieval monastery, the key themes of premodernity,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4. Victor Frankl’s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1962) provides a particularly effective answer to totalitarian attempts to crush the human spirit, showing how humanity can overcome horror and futility through finding meaning and purpose.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5. Betty Friedan’s The Feminine Mystique (1963), in giving expression to the discontent women felt in being confined to the role of homemaker, helped galvanize the women’s movement.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6. Milton Friedman’s Capitalism and Freedom (1962) argued that capitalism constitute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olitical liberties and thus paved the way for the conservative economics of the Reagan year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7. Daniel Goleman’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1995) showed clearly how skills in dealing with and reading emotions can be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gnitive skills that are usually cited as the official reason for career advancement.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8. Jane Goodall’s In the Shadow of Man (1971), in relating her experiences with chimpanzees in the wild, underscored the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rest of the animal world.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19. John Gray’s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1992), in highlighting and eleva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ir relationships, challenged the contention that gender differences are socially constructed.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0. Alex Haley’s Roots (1976), by personalizing the tragic history of American slavery through the story of Kunta Kinte, provided a poignant challenge to racism in America.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1. Stephen Hawking’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1988, updated and expanded 1998), by one of the age’s great physicists, attempts to answer the big questions of existence, not least how the universe got here.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2. Joseph Heller’s Catch-22 (1961) etched into public consciousness a deep skepticism of bureaucracies, which in the book are portrayed as self-serving and soul-destroying.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3. Thomas Kuhn’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 last edition 1978) changed our view of science from a fully rational enterprise to one fraught with bias and irrational element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4. Harold Kushner’s 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 (1981) transformed people’s view of God, exonerating God of evil by making him less than all-powerful.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5. Harper Lee’s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0) served as prelude to the civil rights advances of the 1960s by portraying race relations from a fresh vantage—the vantage of an innocent child untainted by surrounding racism and bigotr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6. Gabriel Garcia Marquez’s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1967), as an example magical realism, epitomizes the renaissance in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7. Alasdair McIntyre’s After Virtue (1981, last edition 2007) is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moral philosophy, critiquing the rationalism and irrationalism that pervade modern moral discourse.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8. 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d (1987) provides a profound and moving reflection on the impact of American slaver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29. Abdul Rahman Munif’s Cities of Salt (1984-89) is a quintet of novels in Arabic focu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act on the Middle East of oil.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0. Ralph Nader’s Unsafe at Any Speed> (1965), attacking car industry’s lax safety standards, not only improved the safety of cars but also mainstreamed consumer protection (we take such protections for granted now).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1.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2004), though not the final statement on the 9/11 disaster, encapsulated the broader threat of terrorism in the new millennium.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2. Roger Penrose’s The Emperor’s New Mind (1988) provides a sweeping view of 20th century’s scientific advanc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hallenging the reductionism prevalent among many scientist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3. Ayn Rand’s Atlas Shrugged (1957) has become a key inspiration for conservative economics in challenging entitlements and promoting unimpeded market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4.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1971, last edition 1999)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ort to date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has formed the backdrop for public policy debate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5. J. K. Rowling’s Harry Potter Series (seven volumes, 1997-2007), loved by children, panned by many literary critics, has nonetheless set the standard for contemporary children’s literature.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6. Salman Rushdie’s The Satanic Verses (1988), which led Iran’s Ayatollah Khomeini to issue a death edict (fatwa) against Rushdie, underscored the clash between Islamic fundamentalism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7. Carl Sagan’s Cosmos (1980), based on his wildly popular PBS series by the same name, inspired widespread interest in science while promoting the idea that nothing beyond the cosmos exist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8. Eric Schlosser’s Fast Food Nation (2001) details the massive impact that the U.S. fast food industry has had on people’s diets not just in the U.S. but also across the globe.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39. Amartya Sen’s Resources, Values and Development (1984, last edition 1997) develops an approach to economics that, instead of focusing on utility maximization, attempts to alleviate human suffering by redressing the poverty that results from economic mismanagement.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0. B. F. Skinner’s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1971) attacked free will and moral autonomy in an effort to justify the use of scientific (behavioral) methods in improving societ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1. Aleksander Solzhenitsyn’s The Gulag Archipelago (in three volumes, 1974-78) relentlessly exposed the totalitarian oppression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more than any other book, was responsible for its government’s subsequent dissolution.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2. Hernando de Soto’s The Mystery of Capitalism (2000) argues that the absence of legal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as it relates to property, is the key reason that capitalism fails when it does fail.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3. Benjamin Spock’s The Common Sense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 (1946, last edition 2004) sold 50 million copies and revolutionized how Americans raise their children.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4. Nassim Taleb’s The Black Swan (2007, last edition 2010) provides the most trenchant critique to date of the financial and monetary backdrop to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5. Mao Tse-tung’s The Little Red Book, aka Quotations From Chairman Mao (1966) was required reading throughout China and epitomized his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6. Rick Warren’s The Purpose Driven Life (2002), though addressed to the American evangelical culture, has crossed boundaries and even led to Warren giving the invocation at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tion.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7. James D. Watson’s The Double Helix (1969), in presenting a personal account of his discovery, with Francis Crick,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not only recounted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but also showed how science, as a human enterprise, really work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8. E. O. Wilson’s Sociobiology (1975) challenged the idea that cultural evolution can be decoupled from biological evolution, thus engendering the fields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evolutionary ethics.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49. Malcolm X’s 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 (1965), written posthumously by Alex Haley from interviews, portrays a complex activist for human rights at a complex time in American histor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50. Muhammad Yunus’ Banker to the Poor (1999, last edition 2007) lays out how “micro-lending” made it possible to provide credit to the poor, thereby offering a viable way to significantly diminish world poverty.
[Amazon Link] – [Wikipedia Link]


星期三, 8月 08, 2012

誠品來港.吳清友

引頸以待香港誠品開幕!

「香港誠品營運總監王珀琪說,八月十一至九月十六日試業期間,將舉行兩個展覽、四個主題書展和三十多場藝文講座,請來多名台灣著名作家名人,以及本地文化界的梁文道、歐陽應霽等主講。」

「台灣誠品敦南店以二十四小時不打烊聞名,香港誠品會否效法?她說,商場凌晨十二時關門,書店正常營業是早上十時至晚上十一時,開幕初期會至凌晨零時;而開幕至九月十六日之前,每逢周四、五、六更會試行二十四小時營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茜世界周報 2007.11.24 Part-6
台灣人物誌:吳清友,Discovery探索誠品現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吳清友:誠品的企圖心
華夏經緯網   2010-09-26 13:39:07http://big5.huaxia.com/tslj/rdrw/2010/09/2105450.html  

  誠品在成立之初,給公眾提供了一個高品質的購書環境。這家裝潢精美的書店當時被定義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在初創期間,誠品書店的高端定位屬於陽春白雪型,這個新面孔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慘遇滑鐵盧。  記者/賀莉丹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身形高大,語調溫和。
  在台灣,誠品不僅僅是一個書店,更是一個經年鑄就的文化地標。21年來,吳清友與他創立的誠品,在深夜為愛書人點亮了一盞盞溫馨燈火,讓閱讀“永遠不打烊”。
  曾因病痛在死亡線上掙扎過3次的吳清友確信,“生命應在事業之上,心念應在能力之上”。經歷過生命難關的他,如今已是氣定神閒。
  現在,這位近耳順之年的誠品掌舵人雄心不減,期望藉由誠品,將推廣閱讀的理念傳播至中國大陸。

中年危機下審視人生三本存摺

  在2004年,誠品書店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之最”的“最佳書店”,也是台灣地區唯一的入選者。
  佳評更多來自口碑。一個能夠親身感受到的氛圍是,任何一個到誠品的讀者都可以抱上一本鍾愛的書籍,坐下來舒適地閱讀,“看一整天的書,不會有人趕你”——這正是誠品的魅力所在。作為台灣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之一,目前誠品在台灣一共有53家分店、2家兒童館、2家文具館,以及5家音樂館。
  誠品的締造者,眼前這位鬢已蒼蒼的男人,處事淡定。吳清友的出身並不富貴,故鄉是台南縣將軍鄉最西邊的貧窮漁村馬沙溝,童年最熟悉的環境莫過於台南縣的稻米地。由於罹患先天性心臟擴大症,他不必當兵。所以,從台北工專畢業後,他便進入專賣觀光飯店餐廚設備的誠建公司,工作是從最基層的業務員開始。
  31歲之際,吳清友已經接下誠建的全部股權,擁有營業佳績的誠建日後佔據了台灣大型觀光飯店80%的餐廚設備市常但當時台灣高級飯店已趨飽和,誠建的發展也已到極限。
  一直到35歲,到了中年危機的年齡,吳清友才開始覺察到何謂“心靈”,這種感覺仿佛“自己覺得心靈有缺口,心靈會不安,或者說是心靈在漂泊”。
  “後來我檢驗生命裏面的三本存摺,一個是銀行的存摺,一個是健康的存摺,一個是心靈的存摺。我自己不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也不是奢華生活的人,物質慾望其實不高;健康的存摺我覺得年輕力壯,看起來沒有問題,對自己也很滿意”,他這麼描述自己所處的景況。
  事實上,當時的吳清友身體健康,存摺上也數字可觀,工作領域則遠離文化事業。但正是從那時開始,“試圖去為自己的心靈尋找到一種手段”,成為他內心的角力方向。
  讓吳清友至今印象清晰的是,當初他在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時,朋友推薦的一位風水師傅這麼告訴他:吳先生,你要賺錢,你的房子要朝南;如果你要身體健康,你的房子要朝北;但是,假如你希望累積生命的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
  “我真的是朝東,今天還是朝東。在出席“2010上海世博·世界咖啡館”圓桌論壇,講述這段故事時,吳清友不是沒有感觸的,“當時為了這種想法,探討存在的意義何在,所以自己試圖理出一個自己認為的存在的正當性,產生一種‘你生命裏面最在乎的是什麼’……對於我而言,是對美的一種追求”——這是他內心尋找的答案。
  “35歲時發現到心靈之後,我就許下這一生,要把生命投入在跟心靈相關的、不一定要跟經濟相關的產業”,所以,在21年前的1989年,38歲的吳清友轉而全力經營誠品書店。
  在那個時候,他只是基於他的一個浪漫念頭:希望台灣有一個浪漫的書店。
  “誠品”一名,源自古希臘文eslite,意指精英。以精英自詡的誠品書店,無論是產品與品牌風格,都期望帶給大眾提供一種精益求精的選擇。
  這家在當時算是一個新概念的書店,以其沉穩、優雅的色系,一反傳統書店的沉悶與死板,讓每位進入誠品書店的讀者,都感覺到一些內斂的人文細節。

“誠品賠了15年”

  誠品在成立之初,雖然給公眾提供了一個高品質的購書環境,但因為其書籍過於偏向進口書及外文雜誌,以當時台灣的消費水準,是曲高和寡的。
  簡言之,這家裝潢精美的書店當時被定義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在初創期間,誠品書店的高端定位屬於陽春白雪型,這個新面孔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慘遇滑鐵盧。
  “誠品賠了15年,到現在,提起這段虧本的往事時,吳清友不會回避。
  一個廣為傳誦的段子是,誠品經營數年才盈利,吳清友的車也過了數年才更換,“因為我那時候發誓,誠品不盈利,我就不換車”。
  在誠品,舒服的木質地板,以及隨處安放著的椅子,讓讀者可以放心地捧一本書泡上好幾個小時而又不必買下來,加之書籍算是一種低價的商品,單位時間、空間內達成的收益遠不如那些新興產業——這種自由式的銷售策略不能不說讓誠品的經營受到某些影響,但與此相悖的是,這恰是誠品的特色所在。
  在虧損了幾乎15年的情形下,吳清友依然主張創業時專賣藝術與建築書籍的目標,並規劃出有別於同業的經營模式,使得誠品書店在台灣有相當的不可替代性與知名度。當時的吳清友已經贏得了股東好友們的支援,在誠品走投無路之時,他們又陸續入資25億元新台幣,並同時進行企業整頓。
  “現在,這些已經成為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好心會有好機緣”,現在,他可以神情坦然地總結。
  這位並不年輕的掌舵人,在創辦誠品一年多後,就遭遇先天性心臟病突然發作,歷經一場生死攸關的手術,是苦痛也是重生。
  “因為我是學機械的,人文素養並不高,但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心安,最後我自己尋求了四種觀點,希望通過這四個觀點來安頓自己的生命,來擺對生命的坐標所在。這四個觀點就是強調人文思維:人跟自己之間的關係、人跟他人社會之間的關係、人跟大自然的關係,另外就是人跟超世界鬼神的關係”,這些對於生命與自我的思索,一直伴隨吳清友打造誠品的過程。
  1995年,誠品為了擴店及租約問題,好不容易爭取到原地不遠處的新光大樓現址,誠品搬遷之日,一嘲今夜不打烊”的創意,引來意料之外的來自讀者的熱烈反響,從那一夜起,敦南誠品店就成了全台灣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並且延續至今。
  在吳清友的堅持下,誠品書店一間一間地在全台灣開起來,書種愈來愈全,並對台灣連鎖書店龍頭金石堂構成了強大挑戰。在1989年創立至2001年之間的12年,誠品展店已達40余家,“連鎖但不複製”。到2004年,誠品集團光是盈餘就將近1億元新台幣,營業額則達到90億元新台幣。
  2006年元旦,誠品信義旗艦店高調開在被稱為台北曼哈頓的信義計劃區,這個台灣目前最大的書店,從地下二樓開到六樓,一共8個樓層。這家靠近台北101大樓的誠品旗艦店,全部佔7500坪,包括生活時尚、圖書、兒童館、流行商品和美食,30萬種、上百萬冊各類圖書整齊地陳列在佔地3000坪的書架上。誠品在書籍種類方面也頗具新意,例如備受關注的中文簡體字版館,其暢銷榜幾乎與中國大陸書店的情況相似;此外,還有日文館、理工館、參考書館,每一館區均有一排閱書用的桌椅。
  用吳清友的話說,他對誠品信義店的定位是,“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閱讀的博物館”。他的企圖心,不言而喻。
  “誠品總認為自己樹立的是一個心靈高不可攀的、希望用經濟生命分享眾生的價值,來鼓勵我們所有的同仁,因為我們都想,希望誠品成為一個心靈的港口,我們不能把誠品當作是一個書籍的買賣,而是安頓讀者、客人,安頓人的一種心情,同時誠品也不把一般接觸誠品的人當作是商業思維的顧客,我們是把他當成一個人,這個人跟我們有緣,願意跟我們結緣”,吳清友堅持給紛繁的台灣一個與眾不同的“場所”。
  吳清友的浪漫,在誠品是怎麼表現的?當時,台灣的書店都在設法增加陳列書架、書本的面積,誠品卻願意割捨擺書的空間,願意“留白”,願意設置一些讓誠品氛圍更讓人舒服的咖啡館。並且,在1990年以前,台灣的書店還普遍停留在賣書的階段,直至誠品出現,台灣的書店有了一個突破,即書店不僅是賣書,也成為閱覽室。
  一些被稱道的細節是,誠品所有書櫃面對顧客保持15度後斜的角度,且書櫃都很矮,這讓讀者對書架上的書觸手可及;並且,它反主流,撇開所謂暢銷榜,經常推薦冷門書籍,使得“好書不寂寞”。


“搬到台北,為的是一家誠品書店”

  “我曾經有一次認真考慮搬到台北,為的是一家誠品書店。我坐在東京的書房裏,想像台北有家誠品書店,感覺猶如奇跡一樣”,專寫中文創作的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經這麼寫道。
  現在,新井一二三與誠品擁躉的這個設想,或許將成為可能。
  “在中國大陸最早開業的誠品,將是在蘇州,快的話,是2013年的下半年,慢的話,在2014年年初。接下來,我們將把誠品開在杭州、南京、上海、無錫,我們先把重點擺在長三角這幾個主要的城市。北京當然也是相當相當重要了,這個我們也在積極的努力當中。因為對我們而言,誠品也需要一個規模”,吳清友介紹。
  誠品在今年5月、7月先後簽約蘇州、杭州,卻獨缺上海,因為,入滬費用高。在不久前的香港書展上,吳清友明確表了態:“一線城市高昂的物業費用,我們暫時負擔不起。”
  但實際的情況是,對於上海,誠品從未放棄過。
  “我們基本上對上海是相當具有信心的,因為誠品在每一個城市的精彩度,其實是那個城市的人的集體創作”,吳清友強調。
  之前一度傳出上海租金太貴,讓誠品有意跳過上海到其他城市。不過,在上海市長韓正的建議及協調下,上海市政府將提供具有文化氣息的靜安寺商圈,作為誠品到上海的據點,目前進駐條件還在洽談中。
  關於誠品在上海開店的具體進度,吳清友表示,“在努力當中,2012年恐怕不容易”,“我們知道上海的地點很難尋,這個要看機緣,我們現在也有項目在談,但是現在不方便公佈,因為還沒有最後的答覆”。
  他非常在意對於空間的選擇,“因為誠品所需要的空間跟傳統的商業空間是不一樣的,讀者來誠品是一種體驗,空間氛圍非常重要。在現有的建築裏邊,我們沒有辦法找到誠品的理想,所以一定是必須尋找土地項目、我們自己做建築設計規劃修建,打造出一個誠品場所”。
  在吳清友的設想中,“連鎖但不複製”的誠品傳統,依然會在中國大陸保持,誠品不會完全複製台北的誠品風格到中國大陸,而是會依據各地的文化,打造出具備不同地方特色的誠品。
  “我們假使來上海開店,我總不能把台北的店一成不變地搬過來吧?不行的。它要展現上海國際城市的特色,這種情況下,書籍與活動內容的挑癬空間的形塑,都必須以上海為出發點來做思考”,在吳清友的解讀中,“我們對上海一個很深刻的了解就是所謂海納百川,我們認為上海這個城市很多特色是誠品人必須謙虛地去學習、了解跟請教的。我們從拿到項目到整個店的開發,至少要3年時間,所以一旦拿到項目以後,誠品就會有一個上海小組開始去對上海的整個人文、藝術、民情、風俗各方面做深入的探討,這樣才能有機會規劃出所謂上海意象的誠品”。
  不容忽視的一個大背景是,全世界範圍內實體書店正在集體衰落。“書店正在死亡嗎?”在《書店的燈光》中,美國作者劉易斯·布茲如此發問。
  來自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通過網路書店銷售的圖書僅佔圖書總量的10%。來自全國工商聯的數據則是,在過去的10年中,全國有一半的民營實體書店倒掉。新華書店總店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則顯示,願意去實體書店翻閱書籍的人,不足接受調查者總人數的23%。
  具體的例子有,“席殊書屋”捲入欠款糾紛、第三極書局在“巨虧”中倒下、廣州首家三聯書店關張……誠品,有可能成為一個逆流而上的例外嗎?
  另一組數據,對比起來非常有趣:在台灣,每年大約有9000萬人次光顧誠品書店,而台灣的人口共約2000多萬。
  “誠品強調的是一種文化場域的體驗、參與,有很多讀者到誠品來不一定要買書,但他知道到誠品來可能能夠看到一場表演、對話,一個畫展,一個人在闡述他的旅遊經驗,一個人在講他的宗教觀、生命觀,還有一個地方可能是有人在講如何去製作好的咖喱飯……所以,誠品基本上不是被定義為實體書店或單純的書店,誠品應該是個文化、生活場域,它是必須你來體驗、參與、集體創作的”,對於誠品的未來,吳清友並不擔憂。
  他信心滿滿地認為,從經營角度來講,誠品不是用傳統的二分法來看實體或網路書店的問題,每年在台灣,誠品大約辦了近3000個場次不同的音樂、戲劇、舞蹈、文學、建築、攝影等相關活動“我想,閱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養思考的習慣,引發你的想像力,透過跟你自我的心靈對話,去了解你自己,讓你對你自己產生更大的信心,讓你發現到你自己的精彩跟美好”。

誠品之所以成為誠品

  在深夜的台北,記者感受到的是,誠品敦南店總是燈火通明,雖然店內人流涌動,卻非常安靜。舒緩的背景音樂下,奔波一天的下班族自在地坐在乾淨的木質地板上,陶醉於書中的世界。即使累了,枕著書席地而臥都行,不會有人跟你說“這樣不可以”。
  “閱讀,不能罷免。在台北101旁邊的誠品信義旗艦店宣傳畫上的廣告語,十分醒目。在那裏,如果你覺得看書看到眼睛疲倦了,喝一杯熱咖啡,稍作休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吳清友理想中的誠品,是希望誠品能成為家與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
  “希望能夠在這樣一個祥和的空間裏面,我們能夠看到都市人最可愛的表情,最親切的眼神,最溫暖的關懷,最優雅的風情”,他用這樣詩意的語句描述。
  事實上,這個華語世界中最成功的文化地標的成型,並非空穴來風。
  誠品書店的運營模式一直是商場加書店,在銷售書籍之外,還會辦文化展演、創意商品銷售、服裝銷售,甚至餐飲等,誠品將這種模式稱之為複合經營模式。
  在被人評價為“最浪漫、最精明的”吳清友看來,誠品有著自己一系列的經營鏈條:自己的物流公司,巨大的廠房,專業的電子商務網站,酒窖與餐廳,誠品畫廊,以及最不可缺少的書店。
  比如,敦南誠品店的功能已經立體化拓展,其二層作為通常的書店經營,而其一層、地下一層、地下二層等地都專門設立了咖啡館、演講廳、誠品畫廊、誠品講堂等與閱讀相關的活動、休憩區域,最讓外人稱道的是,它在一層開設了一家精品文具店。誠品還出售各式各樣印有“誠品”LOGO的包包、娃娃、茶杯等工藝品,造型別致,價格從100元新台幣到上千元新台幣不等,這也成為誠品的特色所在。
  那麼,誠品開在全台灣的書店,它們的分工有著怎樣的特色呢?
  它們有特別為兒童開設的書店,它們開在臺大的醫院裏,開在環境優雅舒適的海濱、大學,它們開在繁華的商業區,它們開在捷運站。而誠品移動圖書館,會專程為台灣偏遠鄉村的兒童不定期送去圖書與演出。
  “身為當代人,我們要有一種創新在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裏面”,現在,以成功者的身份,吳清友這麼幹練地總結。
  但是,對於這家在過去一直步履穩健的大型連鎖書店,爭議不是沒有的。自從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接棒誠品書店的經營之後,外界一個評論就說,誠品書店風格開始有了較大變化。
  “這幾年,外界對誠品書店的評價毀譽參半,以前的誠品是一家有理想的書店,但書店這幾年的理想性越來越淡,書店更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去年書店轉虧為盈,但為了績效,書店部分面積一直在縮斜,台灣出版人傅月庵曾如此作評。
  而“理想性”是多麼誘人的字眼,它曾是誠品高高樹立的一個標桿。
  “誠品之所以成為誠品,就是我們永遠會堅持對人文藝術創意的堅持,這個理想是不會降低的”,在接受《新民週刊》記者採訪時,吳清友堅定地表示,他毫不掩飾誠品現在想到大陸來發展,是鋻於“誠品更有企圖心,期望能夠影響更多的人”。
  “誠品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通過量化,還能夠提升質化,就是當你規模越大的時候,你是越有能力去做一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尤其像跟很多表演藝術相關的活動,當誠品更有規模經濟的時候,其實是更能夠展現出它們的價值;另外,誠品也必須配合很多時空的演進,閱讀已經不是靜態的、傳統的,閱讀其實是現代的,跟生命、公眾、生活、你的嗜好結合在一起,在知識水準不斷發展的兩岸社會裏,閱讀已經變成更為多面向的事情,所以,我們在思考如何把書店、閱讀跟更廣泛多元的活動能夠結合在一起,我們是在做這種轉型,而不是說我們會失去理想性”。
  而更多的對於誠品的論斷,或許有待時間證明。
  台灣作家龍應臺曾經說,“台北的誠品書店在廣大的華人眼中,是一個重要的‘台北文化’地標。這樣的書店可以成功,不僅只是一個經營的技巧而已,它需要社會的多元開放,更需要數量足夠的、相對成熟的讀者群體”。
  從更宏觀的時空範圍看,誠品之所以成為誠品,不僅僅是因為誠品擁有1500多位員工的努力,也不僅僅因為某句廣告臺詞,而在於華語世界對於文字的尊重,這種無處不在的軟環境涵蓋:政府對於文化積極的扶持,市民根深蒂固的閱讀習慣,便利的城市設計……這些都使得閱讀成為大眾的輕鬆可行的選擇,也讓誠品得以在這個浮躁的消費時代相對姿態優遊地活下去。
  來源:文新傳媒網-新民週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吳清友撐起誠品帝國 搶下3大案

時報周刊  1443  報導:劉德宜


  十年前,台北市西門町完全被東區打敗,小商家一間間撤出,大百貨公司今日、力霸、來來等一間間關門,只剩遠東百貨堅守著。這個由中華路為中心形成的「大商場」區塊,變得不再具吸引力,直到誠品西門店、一一六與武昌店陸續開幕,以特殊、年輕的自創品牌集聚年輕人,如今這裡已是影視巨星簽唱會必到之處。 

  這就是「誠品現象」。 

  現在來看,當年誠品的創舉如今習以為常,仿佛「書店不這麼做,就不叫書店」;商場沒有一定的年輕自營品牌比例做出分眾差異,很快就會跟市場說再見。這個本土品牌操作成功,文化上,它成為華人的榮耀;商業上,它獨創的複合經營模式,成為商場標準。今年,更擴大動作,不僅搶下台北市兩個最大的文化園區BOT案──圓山與松山菸廠,還擊敗SOGO與微風,取得統一企業原來的高島屋百貨計畫,將在十二月於信義計畫區開出誠品書店旗艦大店。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的「圓夢大店」,就是在信義計畫區建立超大及與眾不同的書店,扣除公共設施,淨營業坪數高達七五○○坪。當統一集團宣布由誠品出線,取得賣場經營權,百貨業與出版業都跌破眼鏡。尤其去年底誠品才在西門町開出第三家武昌店,由兩點成線、三點成面地輻射了整個西門町,正式成為西區商圈霸主;如今箭頭再轉向東區的信義計畫區,誠品的「帝國勢力」隱然成型。 

  今年初,統一與日本高島屋百貨的合作破局,百貨業競相提案爭取進這個難得的機會。光是統一國際大樓連結信義計畫區人潮流量最大的台北捷運市府站,可預期的「錢潮」就讓百貨業者流乾了口水;最後,誠品硬是打敗最被看好的SOGO百貨。一說是吳清友與統一集團董事長高清愿為台南同鄉沾了光;二說是吳清友提出的租金條件比SOGO高出不少。三說則是誠品人的說法:吳清友以書店為集客主軸,「信義計畫區既然是台北市首屈一指的工商娛樂重鎮,就不該讓文化缺席。」說服了統一國際大樓管理委員會,脫穎而出。 

  五月拿下案子,開張時間底線設定「二○○六跨年倒數計時絕不缺席」的十二月,對負責規劃的誠品執行副總經理廖美立來說,是個大挑戰:「吳老闆一直想進信義計畫區,當他跑去向統一提案時,我們都覺得一定拿不下來,對手可是單店經營績效冠軍的SOGO呢!一拿下來後,我們就措手不及了。」 

  只能拚命趕工,疲憊掛在臉上,但是談起信義店再次獨步台灣的規劃,廖美立整個人就亮了起來。暫時稱為「誠品信義店」的商場,是誠品目前旗艦敦南店的三倍大,樓層數從地下二樓到六樓共八個樓層。地下二樓是連結著捷運出口的美食街,「美食街絕對有別於傳統,先透露一點,有看過素食店在百貨公司裡的美食街出現嗎?我們這裡就有。」廖美立神秘地笑著說,「地下一樓與一樓這兩個樓層,則是設計性的商品、服飾與家飾;二到四樓就是我們二五○○坪、台灣最大的書店,它也可能會是台灣書店的終極版。」 

  這是個按照「書的博物館」主調進行的書店,所有領域書籍全部放大二到三倍,還加入了過去誠品不做、這次以一百坪為單位的理工館與參考書館,與一五○坪大的簡體字版館。 

  另外,有鑑於日文書籍在台灣的需求,日文館的開闢也是重頭戲。廖美立說:「如果要問這個日文館與永漢、紀伊國書屋有什麼不同,我只能透露,不僅完全不同,而且絕對滿足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至於兒童書店與相關的兒童用品,則單獨成層放在五樓。其中最具特色、也是誠品新投資的事業線,就是仿美國設計的兒童博物館。兒童博物館裡有各式教育娛樂的主題區,例如「便利超商」,小朋友們可以在便利超商情境裡,玩起店員與顧客的角色扮演,從中學習「錢」這件事;「劇場」則設有主播台,過過小主播乾癮後,還有錄好的帶子可以帶回家當紀念。 

  六樓也是信義店的另個特色。除了晶華酒店將開出大型自助餐廳,還有一間挑高五米,兼做秀場、展覽場、演講廳的「誠品廳」;誠品也不改文化角色,再闢一間大型視廳室,這間視廳室一到晚上便變身成「電影院」,播映的是兩場主題式、非院線片的電影。誠如廖美立說:「我們的旗艦型大店要求的文化質量很高,至少是營業面積的一半。」只是信義店裡的誠品書店,只營業到半夜二點,夜貓族會很失望。廖美立笑著解釋:「請大家諒解,總是要保留敦南店二十四小時的經營特色吧!」 

  金石堂是「小市民的書店」,與誠品「城市精英分子」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已經各有各的客群,而誠品能把書店經營成今日的規模,這是件非常好的事。 

  誠品今年3個大動作被人批評「攬去了大部分台灣的文化資源」,但我覺得,現在患了眼紅症的人可是一大堆。沒標到案子的不必眼紅,因為誠品有能力提案,何況有人願意這麼投入文化產業,是件好事。 

PAGE ONE營運部經理黃筱嵐 

  歡迎誠品進信義計畫區,才能讓這個區塊共榮共存。我們兩家店雖說都是打著全客層,但實際上客層還是有差異。拜地標之賜,PAGE ONE位在觀光景點101大樓裡,這裡的觀光客很多;而未來位在捷運出口的誠品,預估以本地客為主,希望能藉誠品之力,PAGE ONE也能分到一部分的本地客源。 

  誠品去年由虧轉盈,今年上半年更是繳出了一張從來沒有過的好成績單,每股稅後盈餘EPS達一.一二元。愛它的人鬆了口氣。A不了解它的人還是抓著頭問:如果一路走來都是對的,誠品為何幾乎連虧十五年? 

  「誠品資歷」與董事長吳清友一樣的誠品執行副總經理廖美立的答案是:「媳婦熬成婆,綜效出來了!」能走出谷底,關鍵點是誠品書店關了十二個店與另闢財源,少賠多賺,終結了虧損。 

  一九八九年,誠品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開了第一家店,直到二○○一年之間的十二年,是「誠品帝國」的建設期。它從藝術專門書店,蛻變成大眾書店;從社區型書店,走出成為緊靠著商圈的大型書店;從純書店,發展成連結商場的複合式書店。商場模式的操作成功,甚至另闢蹊徑搶入百貨市場,支持著堅持「高優質文化全民共享」,但不賺錢的誠品書店。 

  這段期間的誠品,快速展店到四十餘家,但是商場畢竟很難全面照顧;加上錯誤投資台中龍心百貨,所以誠品只有一九九八與九九兩個年度每股盈餘分別小賺○.二四元與○.一五元,其餘時間全呈虧損。最慘的是二○○一年之後景氣一路下滑,誠品先後遇上納莉颱風造成的台北市大淹水,以及SARS;尤其SARS期間,人人足不出戶,誠品瀕臨倒閉邊緣。  廖美立說:「關店,是要有勇氣的。除了承認失敗,還得挑時間關店,否則財報上的數字很難交待。二○○一年之前誠品快速擴充,並且養出『誠品商圈』,投入了不少資金;開始不景氣之後,算帳就是不得不的做法。收點、整併動作不斷,直到去年才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店。連關門的店一起算,誠品總共開了約六十家店。」 

  收點的同時,廖美立也另闢蹊徑。她再度首開書店風氣,將誠品書店結合商場,走入醫院與台北捷運通路;尤其是誰也想不到的醫院通路,搶下指標台大醫院、最多病床數的榮總與南部大醫院高雄醫學院,再創誠品另一個奇蹟。她不好意思地「唉呦」了一聲:「會進入醫院的通路,是人家找上門的啦!那時文化事業部門的人數也已經到了一千人,不找點事給多餘的人手做也不行。醫院的通路不會賺大錢,但它也不會有商圈沒落的問題,因而彌補了書店的虧損。」 

  如今的誠品,去年每股小賺了○.八五元,預期今年在營業收入將大幅成長,淨利也會比去年成長近一倍,達到一.八二億元。 

  開源節流,本來就是誠品應對不景氣做的事,但吳清友的貴人們,情意財力相挺,才是誠品度過難關的重點。其中有六個人對吳清友別具深遠影響,他們分別是宏退休的老闆施振榮夫婦、大陸工程總經理殷琪、華碩副董事長童子賢、誠泰銀行老闆林誠一,以及陳水扁總統。 

  施振榮夫婦、殷琪與童子賢,是誠品的個人大股東;願意拿錢投資不賺錢的誠品,童子賢的說法最具代表性。他說:「我樂意看到誠品現象,文化走入日常生活裡,如果消失了,我會覺的很傷心;相對地,不會消失、值得高興的是,不一定要站在經營者的困難辛勞與股東的回報與財務報償,不看這些,光它替台灣帶來了文化深入日常生活,讓每個人伸手可得到美好的生活經驗,就應該鼓勵它,並以實質力量支撐,讓它繼績茁壯。」 

  尤其是施振榮夫人葉紫華,不僅長期派人指導誠品的財務,她個人更在SARS期間,親自進駐了經營團隊,監督時間接近一年,直到誠品度過財務危機。  不是股東的林誠一,卻是在誠品遇上納莉與SARS兩大危急時刻時,不怕倒帳而借錢給吳清友的銀行家。吳清友的友人指出,誠泰銀行適時融資,讓誠品完全撐了過來;雖然誠品是誠泰銀行的股東之一,但吳清友與林誠一卻沒有特別的交情。吳清友只說過,也許他只是與林誠一有緣吧! 

  後一個貴人,則是陳總統,也是外人最常評論吳清友的「政商關係」。陳總統並不是吳清友財務急難時的救火員,而是讓誠品少繞路的人。當年陳水扁還是台北市長時,誠品位在仁愛路圓環邊的點租約到期,不想離開好不容易經營出成績地區的吳清友,相中了鄰棟的新光人壽大樓,但是新光人壽不肯租,卻因為看到誠品敦南店這麼賺錢,想讓這棟樓直接改成新光三越百貨。 

  童子賢說:「於是吳清友親自叩陳市長的門,請他出面說項,陳市長於是向新光吳家說,一個城市太多百貨公司,卻沒有文化的據點,會很婉惜;後來新光吳家認為這麼多人來關心誠品,他們也與有榮焉。吳清友說,這是他欠下來的人情;但我的解讀,是他為所有誠品的讀者欠陳市長這個人情,並不是什麼不正當利益走私、勾結,不須要多解釋。」 

星期四, 8月 02, 2012

《愛羅先珂童話集》 (書外)魯迅譯者附記

《狹的籠》譯者附記 〔1〕

一九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日本放逐了一個俄國的盲人以后,他們的報章上很有許多議 論,我才留心到這漂泊的失明的詩人華希理·埃羅先珂。
然而埃羅先珂并非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詩人;我也不甚知道他的經歷。所知道的只他大 約三十余歲,先在印度,以帶著無政府主義傾向的理由,被英國的官驅逐了;于是他到日本。進過他們的盲啞學校,現在又被日本的官驅逐了,理由是有宣傳危險思想的嫌疑。
日英是同盟國〔2〕,兄弟似的情分,既然被逐于英,自然也一定被逐于日的;但這一 回卻添上了辱罵与毆打。也如一切被打的人們,往往遺下物件或鮮血一樣,埃羅先珂也遺下 東西來,這是他的創作集,一是《天明前之歌》〔3〕,二是《最后之歎息》。
現在已經出版的是第一种,一共十四篇,是他流寓中做給日本人看的童話体的著作。通 觀全体,他于政治經濟是沒有興趣的,也并不藏著什么危險思想的气味;他只有著一個幼稚 的,然而优美的純洁的心,人間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夢幻,所以對于日本常常發出身受一 般的非常感憤的言辭來。
他這俄國式的大曠野的精神,在日本是不合式的,當然要得到打罵的回贈,但他沒有料 到,這就足見他只有一個幼稚的然而純洁的心。我掩卷之后,深感謝人類中有這樣的不失赤 子之心的人与著作。
這《狹的籠》便是《天明前之歌》里的第一篇,大約還是漂流印度時候的感想和憤激。 他自己說:這一篇是用了血和淚所寫的。單就印度而言,他們并不戚戚于自己不努力于人的 生活,卻憤憤于被人禁了“撒提”〔4〕,所以即使并無敵人,也仍然是籠中的“下流的奴隸”。
廣大哉詩人的眼淚,我愛這攻擊別國的“撒提”之幼稚的俄國盲人埃羅先珂,實在遠過于 贊美本國的“撒提”受過諾貝爾獎金的印度詩圣泰戈爾〔5〕;我詛咒美而有毒的曼陀羅華 〔6〕。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六日,譯者記。

※ ※ ※
〔1〕 本篇連同《狹的籠》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新青年》月刊第九 卷第四號。
〔2〕 日英是同盟國 一九○二年日、英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及与沙皇俄國爭奪在中國 東北和朝鮮的利益,締結了反俄的軍事同盟。
〔3〕 《天明前之歌》 即《夜明前之歌》。
〔4〕“撒提” 印度舊時的一种封建習俗:丈夫死后,妻子即隨同丈夫的尸体自焚。撒提 (Sati,梵文)的原義為“貞節的婦女”。
〔5〕 泰戈爾(R.Tagore,1861—1941) 印度詩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英 帝國主義統治下印度人民的悲慘生活。但又具有泛神論者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气氛。一九一三 年他以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獎金。著有《新月》、《園丁》、《飛鳥》等詩集及 《戈拉》、《沉船》等小說。
〔6〕 曼陀羅華 毒草名,秋季開花。華,同花。
======================

《魚的悲哀》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在《天明前之歌》的自序里說,其中的《魚的悲哀》和《雕的心》是用了藝術 家的悲哀寫出來的。我曾經想譯過前一篇,然而終于擱了筆,只譯了《雕的心》。
近時,胡愈之先生給我信,說著者自己說是《魚的悲哀》最愜意,教我盡先譯出來,于 是也就勉力翻譯了。然而這一篇是最須用天真爛熳的口吻的作品,而用中國話又最不易做天 真爛熳的口吻的文章,我先前擱筆的原因就在此;現在雖然譯完,卻損失了原來的好和美已 經不少了,這實在很對不起著者和讀者。
我的私見,以為這一篇對于一切的同情,和荷蘭人藹覃(F.Van Eeden)〔2〕的 《小約翰》(Der Kleine Johannes)頗相類。至于“看見別個捉去被殺的事,在我,是比 自己被殺更苦惱,”〔3〕則便是我們在俄國作家的作品中常能遇到的,那邊的偉大的精神。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日,譯者附識。

※ ※ ※
〔1〕 本篇連同《魚的悲哀》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婦女雜志》第八 卷第一號。
〔2〕 藹覃 即望·藹覃(1860—1932),參看本書《〈小約翰〉引言》及其注 〔1〕。
〔3〕 這句話見于《魚的悲哀》第五節。
======================

《池邊》譯者附記〔1〕

芬蘭的文人P.Palivalrinta〔2〕有這樣意思的話:人生是流星一樣,霍的一閃,引起人 們的注意來,亮過去了,消失了,人們也就忘卻了!
但這還是就看見的而論,人們沒有看見的流星,正多著哩。
五月初,日本為治安起見,驅逐一個俄國的盲人出了他們的國界,送向海參衛〔3〕去 了。
這就是詩人華希理·愛羅先珂。
他被驅逐時,大約還有使人傷心的事,報章上很發表過他的几個朋友的不平的文章 〔4〕,然而奇怪,他卻將美的贈物留給日本了:其一是《天明前之歌》,其二是《最后之 歎息》。
那是詩人的童話集,含有美的感情与純朴的心。有人說,他的作品給孩子看太認真,給成人看太不認真,這或者也是的。
但我于他的童話,不覺得太不認真,也看不出什么危險思想來。他不像宣傳家,煽動家;他只是夢幻,純白,而有大心〔5〕,也為了非他族類的不幸者而歎息。這大約便是被逐的原因。 他閃過了;我本也早已忘卻了,而不幸今天又看見他的《天明前之歌》,于是由不得要 紹介他的心給中國人看。可惜中國文是急促的文,話也是急促的話,最不宜于譯童話;我又 沒有才力,至少也減了原作的從容与美的一半了。 九月十日譯者附記。

※ ※ ※
〔1〕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晨報》副刊,《池邊》的譯文即發 表于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該刊。
〔2〕 P.Palivalrinta 佩伐林塔(1827—1913),芬蘭小說家。出身于農民家庭,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農民生活,是以芬蘭文寫作的最早的作家之一。著有《人生圖錄》、《霜 晨》等。
〔3〕 即海參崴,原為我國東北部重要海口,清咸丰十年(1860)為沙皇俄國占領, 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制東方”)。 愛羅先珂于一九二一年七月到達當時已被日本軍隊占領的海參崴。
〔4〕 一九二一年五月間愛羅先珂被日本政府驅逐后,日本報紙《讀賣新聞》曾先后 刊載江口渙的《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一九二一年六月十五日)和中根弘的《盲詩人最近 的蹤跡》(一九二一年十月九日)等文。
〔5〕 大心 同情心、博愛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