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08, 2012

誠品來港.吳清友

引頸以待香港誠品開幕!

「香港誠品營運總監王珀琪說,八月十一至九月十六日試業期間,將舉行兩個展覽、四個主題書展和三十多場藝文講座,請來多名台灣著名作家名人,以及本地文化界的梁文道、歐陽應霽等主講。」

「台灣誠品敦南店以二十四小時不打烊聞名,香港誠品會否效法?她說,商場凌晨十二時關門,書店正常營業是早上十時至晚上十一時,開幕初期會至凌晨零時;而開幕至九月十六日之前,每逢周四、五、六更會試行二十四小時營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茜世界周報 2007.11.24 Part-6
台灣人物誌:吳清友,Discovery探索誠品現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吳清友:誠品的企圖心
華夏經緯網   2010-09-26 13:39:07http://big5.huaxia.com/tslj/rdrw/2010/09/2105450.html  

  誠品在成立之初,給公眾提供了一個高品質的購書環境。這家裝潢精美的書店當時被定義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在初創期間,誠品書店的高端定位屬於陽春白雪型,這個新面孔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慘遇滑鐵盧。  記者/賀莉丹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身形高大,語調溫和。
  在台灣,誠品不僅僅是一個書店,更是一個經年鑄就的文化地標。21年來,吳清友與他創立的誠品,在深夜為愛書人點亮了一盞盞溫馨燈火,讓閱讀“永遠不打烊”。
  曾因病痛在死亡線上掙扎過3次的吳清友確信,“生命應在事業之上,心念應在能力之上”。經歷過生命難關的他,如今已是氣定神閒。
  現在,這位近耳順之年的誠品掌舵人雄心不減,期望藉由誠品,將推廣閱讀的理念傳播至中國大陸。

中年危機下審視人生三本存摺

  在2004年,誠品書店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之最”的“最佳書店”,也是台灣地區唯一的入選者。
  佳評更多來自口碑。一個能夠親身感受到的氛圍是,任何一個到誠品的讀者都可以抱上一本鍾愛的書籍,坐下來舒適地閱讀,“看一整天的書,不會有人趕你”——這正是誠品的魅力所在。作為台灣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之一,目前誠品在台灣一共有53家分店、2家兒童館、2家文具館,以及5家音樂館。
  誠品的締造者,眼前這位鬢已蒼蒼的男人,處事淡定。吳清友的出身並不富貴,故鄉是台南縣將軍鄉最西邊的貧窮漁村馬沙溝,童年最熟悉的環境莫過於台南縣的稻米地。由於罹患先天性心臟擴大症,他不必當兵。所以,從台北工專畢業後,他便進入專賣觀光飯店餐廚設備的誠建公司,工作是從最基層的業務員開始。
  31歲之際,吳清友已經接下誠建的全部股權,擁有營業佳績的誠建日後佔據了台灣大型觀光飯店80%的餐廚設備市常但當時台灣高級飯店已趨飽和,誠建的發展也已到極限。
  一直到35歲,到了中年危機的年齡,吳清友才開始覺察到何謂“心靈”,這種感覺仿佛“自己覺得心靈有缺口,心靈會不安,或者說是心靈在漂泊”。
  “後來我檢驗生命裏面的三本存摺,一個是銀行的存摺,一個是健康的存摺,一個是心靈的存摺。我自己不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也不是奢華生活的人,物質慾望其實不高;健康的存摺我覺得年輕力壯,看起來沒有問題,對自己也很滿意”,他這麼描述自己所處的景況。
  事實上,當時的吳清友身體健康,存摺上也數字可觀,工作領域則遠離文化事業。但正是從那時開始,“試圖去為自己的心靈尋找到一種手段”,成為他內心的角力方向。
  讓吳清友至今印象清晰的是,當初他在陽明山買了一塊地準備蓋房子時,朋友推薦的一位風水師傅這麼告訴他:吳先生,你要賺錢,你的房子要朝南;如果你要身體健康,你的房子要朝北;但是,假如你希望累積生命的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
  “我真的是朝東,今天還是朝東。在出席“2010上海世博·世界咖啡館”圓桌論壇,講述這段故事時,吳清友不是沒有感觸的,“當時為了這種想法,探討存在的意義何在,所以自己試圖理出一個自己認為的存在的正當性,產生一種‘你生命裏面最在乎的是什麼’……對於我而言,是對美的一種追求”——這是他內心尋找的答案。
  “35歲時發現到心靈之後,我就許下這一生,要把生命投入在跟心靈相關的、不一定要跟經濟相關的產業”,所以,在21年前的1989年,38歲的吳清友轉而全力經營誠品書店。
  在那個時候,他只是基於他的一個浪漫念頭:希望台灣有一個浪漫的書店。
  “誠品”一名,源自古希臘文eslite,意指精英。以精英自詡的誠品書店,無論是產品與品牌風格,都期望帶給大眾提供一種精益求精的選擇。
  這家在當時算是一個新概念的書店,以其沉穩、優雅的色系,一反傳統書店的沉悶與死板,讓每位進入誠品書店的讀者,都感覺到一些內斂的人文細節。

“誠品賠了15年”

  誠品在成立之初,雖然給公眾提供了一個高品質的購書環境,但因為其書籍過於偏向進口書及外文雜誌,以當時台灣的消費水準,是曲高和寡的。
  簡言之,這家裝潢精美的書店當時被定義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在初創期間,誠品書店的高端定位屬於陽春白雪型,這個新面孔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慘遇滑鐵盧。
  “誠品賠了15年,到現在,提起這段虧本的往事時,吳清友不會回避。
  一個廣為傳誦的段子是,誠品經營數年才盈利,吳清友的車也過了數年才更換,“因為我那時候發誓,誠品不盈利,我就不換車”。
  在誠品,舒服的木質地板,以及隨處安放著的椅子,讓讀者可以放心地捧一本書泡上好幾個小時而又不必買下來,加之書籍算是一種低價的商品,單位時間、空間內達成的收益遠不如那些新興產業——這種自由式的銷售策略不能不說讓誠品的經營受到某些影響,但與此相悖的是,這恰是誠品的特色所在。
  在虧損了幾乎15年的情形下,吳清友依然主張創業時專賣藝術與建築書籍的目標,並規劃出有別於同業的經營模式,使得誠品書店在台灣有相當的不可替代性與知名度。當時的吳清友已經贏得了股東好友們的支援,在誠品走投無路之時,他們又陸續入資25億元新台幣,並同時進行企業整頓。
  “現在,這些已經成為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好心會有好機緣”,現在,他可以神情坦然地總結。
  這位並不年輕的掌舵人,在創辦誠品一年多後,就遭遇先天性心臟病突然發作,歷經一場生死攸關的手術,是苦痛也是重生。
  “因為我是學機械的,人文素養並不高,但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心安,最後我自己尋求了四種觀點,希望通過這四個觀點來安頓自己的生命,來擺對生命的坐標所在。這四個觀點就是強調人文思維:人跟自己之間的關係、人跟他人社會之間的關係、人跟大自然的關係,另外就是人跟超世界鬼神的關係”,這些對於生命與自我的思索,一直伴隨吳清友打造誠品的過程。
  1995年,誠品為了擴店及租約問題,好不容易爭取到原地不遠處的新光大樓現址,誠品搬遷之日,一嘲今夜不打烊”的創意,引來意料之外的來自讀者的熱烈反響,從那一夜起,敦南誠品店就成了全台灣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並且延續至今。
  在吳清友的堅持下,誠品書店一間一間地在全台灣開起來,書種愈來愈全,並對台灣連鎖書店龍頭金石堂構成了強大挑戰。在1989年創立至2001年之間的12年,誠品展店已達40余家,“連鎖但不複製”。到2004年,誠品集團光是盈餘就將近1億元新台幣,營業額則達到90億元新台幣。
  2006年元旦,誠品信義旗艦店高調開在被稱為台北曼哈頓的信義計劃區,這個台灣目前最大的書店,從地下二樓開到六樓,一共8個樓層。這家靠近台北101大樓的誠品旗艦店,全部佔7500坪,包括生活時尚、圖書、兒童館、流行商品和美食,30萬種、上百萬冊各類圖書整齊地陳列在佔地3000坪的書架上。誠品在書籍種類方面也頗具新意,例如備受關注的中文簡體字版館,其暢銷榜幾乎與中國大陸書店的情況相似;此外,還有日文館、理工館、參考書館,每一館區均有一排閱書用的桌椅。
  用吳清友的話說,他對誠品信義店的定位是,“不只是一家書店,更是一個閱讀的博物館”。他的企圖心,不言而喻。
  “誠品總認為自己樹立的是一個心靈高不可攀的、希望用經濟生命分享眾生的價值,來鼓勵我們所有的同仁,因為我們都想,希望誠品成為一個心靈的港口,我們不能把誠品當作是一個書籍的買賣,而是安頓讀者、客人,安頓人的一種心情,同時誠品也不把一般接觸誠品的人當作是商業思維的顧客,我們是把他當成一個人,這個人跟我們有緣,願意跟我們結緣”,吳清友堅持給紛繁的台灣一個與眾不同的“場所”。
  吳清友的浪漫,在誠品是怎麼表現的?當時,台灣的書店都在設法增加陳列書架、書本的面積,誠品卻願意割捨擺書的空間,願意“留白”,願意設置一些讓誠品氛圍更讓人舒服的咖啡館。並且,在1990年以前,台灣的書店還普遍停留在賣書的階段,直至誠品出現,台灣的書店有了一個突破,即書店不僅是賣書,也成為閱覽室。
  一些被稱道的細節是,誠品所有書櫃面對顧客保持15度後斜的角度,且書櫃都很矮,這讓讀者對書架上的書觸手可及;並且,它反主流,撇開所謂暢銷榜,經常推薦冷門書籍,使得“好書不寂寞”。


“搬到台北,為的是一家誠品書店”

  “我曾經有一次認真考慮搬到台北,為的是一家誠品書店。我坐在東京的書房裏,想像台北有家誠品書店,感覺猶如奇跡一樣”,專寫中文創作的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經這麼寫道。
  現在,新井一二三與誠品擁躉的這個設想,或許將成為可能。
  “在中國大陸最早開業的誠品,將是在蘇州,快的話,是2013年的下半年,慢的話,在2014年年初。接下來,我們將把誠品開在杭州、南京、上海、無錫,我們先把重點擺在長三角這幾個主要的城市。北京當然也是相當相當重要了,這個我們也在積極的努力當中。因為對我們而言,誠品也需要一個規模”,吳清友介紹。
  誠品在今年5月、7月先後簽約蘇州、杭州,卻獨缺上海,因為,入滬費用高。在不久前的香港書展上,吳清友明確表了態:“一線城市高昂的物業費用,我們暫時負擔不起。”
  但實際的情況是,對於上海,誠品從未放棄過。
  “我們基本上對上海是相當具有信心的,因為誠品在每一個城市的精彩度,其實是那個城市的人的集體創作”,吳清友強調。
  之前一度傳出上海租金太貴,讓誠品有意跳過上海到其他城市。不過,在上海市長韓正的建議及協調下,上海市政府將提供具有文化氣息的靜安寺商圈,作為誠品到上海的據點,目前進駐條件還在洽談中。
  關於誠品在上海開店的具體進度,吳清友表示,“在努力當中,2012年恐怕不容易”,“我們知道上海的地點很難尋,這個要看機緣,我們現在也有項目在談,但是現在不方便公佈,因為還沒有最後的答覆”。
  他非常在意對於空間的選擇,“因為誠品所需要的空間跟傳統的商業空間是不一樣的,讀者來誠品是一種體驗,空間氛圍非常重要。在現有的建築裏邊,我們沒有辦法找到誠品的理想,所以一定是必須尋找土地項目、我們自己做建築設計規劃修建,打造出一個誠品場所”。
  在吳清友的設想中,“連鎖但不複製”的誠品傳統,依然會在中國大陸保持,誠品不會完全複製台北的誠品風格到中國大陸,而是會依據各地的文化,打造出具備不同地方特色的誠品。
  “我們假使來上海開店,我總不能把台北的店一成不變地搬過來吧?不行的。它要展現上海國際城市的特色,這種情況下,書籍與活動內容的挑癬空間的形塑,都必須以上海為出發點來做思考”,在吳清友的解讀中,“我們對上海一個很深刻的了解就是所謂海納百川,我們認為上海這個城市很多特色是誠品人必須謙虛地去學習、了解跟請教的。我們從拿到項目到整個店的開發,至少要3年時間,所以一旦拿到項目以後,誠品就會有一個上海小組開始去對上海的整個人文、藝術、民情、風俗各方面做深入的探討,這樣才能有機會規劃出所謂上海意象的誠品”。
  不容忽視的一個大背景是,全世界範圍內實體書店正在集體衰落。“書店正在死亡嗎?”在《書店的燈光》中,美國作者劉易斯·布茲如此發問。
  來自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通過網路書店銷售的圖書僅佔圖書總量的10%。來自全國工商聯的數據則是,在過去的10年中,全國有一半的民營實體書店倒掉。新華書店總店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則顯示,願意去實體書店翻閱書籍的人,不足接受調查者總人數的23%。
  具體的例子有,“席殊書屋”捲入欠款糾紛、第三極書局在“巨虧”中倒下、廣州首家三聯書店關張……誠品,有可能成為一個逆流而上的例外嗎?
  另一組數據,對比起來非常有趣:在台灣,每年大約有9000萬人次光顧誠品書店,而台灣的人口共約2000多萬。
  “誠品強調的是一種文化場域的體驗、參與,有很多讀者到誠品來不一定要買書,但他知道到誠品來可能能夠看到一場表演、對話,一個畫展,一個人在闡述他的旅遊經驗,一個人在講他的宗教觀、生命觀,還有一個地方可能是有人在講如何去製作好的咖喱飯……所以,誠品基本上不是被定義為實體書店或單純的書店,誠品應該是個文化、生活場域,它是必須你來體驗、參與、集體創作的”,對於誠品的未來,吳清友並不擔憂。
  他信心滿滿地認為,從經營角度來講,誠品不是用傳統的二分法來看實體或網路書店的問題,每年在台灣,誠品大約辦了近3000個場次不同的音樂、戲劇、舞蹈、文學、建築、攝影等相關活動“我想,閱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養思考的習慣,引發你的想像力,透過跟你自我的心靈對話,去了解你自己,讓你對你自己產生更大的信心,讓你發現到你自己的精彩跟美好”。

誠品之所以成為誠品

  在深夜的台北,記者感受到的是,誠品敦南店總是燈火通明,雖然店內人流涌動,卻非常安靜。舒緩的背景音樂下,奔波一天的下班族自在地坐在乾淨的木質地板上,陶醉於書中的世界。即使累了,枕著書席地而臥都行,不會有人跟你說“這樣不可以”。
  “閱讀,不能罷免。在台北101旁邊的誠品信義旗艦店宣傳畫上的廣告語,十分醒目。在那裏,如果你覺得看書看到眼睛疲倦了,喝一杯熱咖啡,稍作休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吳清友理想中的誠品,是希望誠品能成為家與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
  “希望能夠在這樣一個祥和的空間裏面,我們能夠看到都市人最可愛的表情,最親切的眼神,最溫暖的關懷,最優雅的風情”,他用這樣詩意的語句描述。
  事實上,這個華語世界中最成功的文化地標的成型,並非空穴來風。
  誠品書店的運營模式一直是商場加書店,在銷售書籍之外,還會辦文化展演、創意商品銷售、服裝銷售,甚至餐飲等,誠品將這種模式稱之為複合經營模式。
  在被人評價為“最浪漫、最精明的”吳清友看來,誠品有著自己一系列的經營鏈條:自己的物流公司,巨大的廠房,專業的電子商務網站,酒窖與餐廳,誠品畫廊,以及最不可缺少的書店。
  比如,敦南誠品店的功能已經立體化拓展,其二層作為通常的書店經營,而其一層、地下一層、地下二層等地都專門設立了咖啡館、演講廳、誠品畫廊、誠品講堂等與閱讀相關的活動、休憩區域,最讓外人稱道的是,它在一層開設了一家精品文具店。誠品還出售各式各樣印有“誠品”LOGO的包包、娃娃、茶杯等工藝品,造型別致,價格從100元新台幣到上千元新台幣不等,這也成為誠品的特色所在。
  那麼,誠品開在全台灣的書店,它們的分工有著怎樣的特色呢?
  它們有特別為兒童開設的書店,它們開在臺大的醫院裏,開在環境優雅舒適的海濱、大學,它們開在繁華的商業區,它們開在捷運站。而誠品移動圖書館,會專程為台灣偏遠鄉村的兒童不定期送去圖書與演出。
  “身為當代人,我們要有一種創新在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裏面”,現在,以成功者的身份,吳清友這麼幹練地總結。
  但是,對於這家在過去一直步履穩健的大型連鎖書店,爭議不是沒有的。自從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接棒誠品書店的經營之後,外界一個評論就說,誠品書店風格開始有了較大變化。
  “這幾年,外界對誠品書店的評價毀譽參半,以前的誠品是一家有理想的書店,但書店這幾年的理想性越來越淡,書店更關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去年書店轉虧為盈,但為了績效,書店部分面積一直在縮斜,台灣出版人傅月庵曾如此作評。
  而“理想性”是多麼誘人的字眼,它曾是誠品高高樹立的一個標桿。
  “誠品之所以成為誠品,就是我們永遠會堅持對人文藝術創意的堅持,這個理想是不會降低的”,在接受《新民週刊》記者採訪時,吳清友堅定地表示,他毫不掩飾誠品現在想到大陸來發展,是鋻於“誠品更有企圖心,期望能夠影響更多的人”。
  “誠品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通過量化,還能夠提升質化,就是當你規模越大的時候,你是越有能力去做一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尤其像跟很多表演藝術相關的活動,當誠品更有規模經濟的時候,其實是更能夠展現出它們的價值;另外,誠品也必須配合很多時空的演進,閱讀已經不是靜態的、傳統的,閱讀其實是現代的,跟生命、公眾、生活、你的嗜好結合在一起,在知識水準不斷發展的兩岸社會裏,閱讀已經變成更為多面向的事情,所以,我們在思考如何把書店、閱讀跟更廣泛多元的活動能夠結合在一起,我們是在做這種轉型,而不是說我們會失去理想性”。
  而更多的對於誠品的論斷,或許有待時間證明。
  台灣作家龍應臺曾經說,“台北的誠品書店在廣大的華人眼中,是一個重要的‘台北文化’地標。這樣的書店可以成功,不僅只是一個經營的技巧而已,它需要社會的多元開放,更需要數量足夠的、相對成熟的讀者群體”。
  從更宏觀的時空範圍看,誠品之所以成為誠品,不僅僅是因為誠品擁有1500多位員工的努力,也不僅僅因為某句廣告臺詞,而在於華語世界對於文字的尊重,這種無處不在的軟環境涵蓋:政府對於文化積極的扶持,市民根深蒂固的閱讀習慣,便利的城市設計……這些都使得閱讀成為大眾的輕鬆可行的選擇,也讓誠品得以在這個浮躁的消費時代相對姿態優遊地活下去。
  來源:文新傳媒網-新民週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吳清友撐起誠品帝國 搶下3大案

時報周刊  1443  報導:劉德宜


  十年前,台北市西門町完全被東區打敗,小商家一間間撤出,大百貨公司今日、力霸、來來等一間間關門,只剩遠東百貨堅守著。這個由中華路為中心形成的「大商場」區塊,變得不再具吸引力,直到誠品西門店、一一六與武昌店陸續開幕,以特殊、年輕的自創品牌集聚年輕人,如今這裡已是影視巨星簽唱會必到之處。 

  這就是「誠品現象」。 

  現在來看,當年誠品的創舉如今習以為常,仿佛「書店不這麼做,就不叫書店」;商場沒有一定的年輕自營品牌比例做出分眾差異,很快就會跟市場說再見。這個本土品牌操作成功,文化上,它成為華人的榮耀;商業上,它獨創的複合經營模式,成為商場標準。今年,更擴大動作,不僅搶下台北市兩個最大的文化園區BOT案──圓山與松山菸廠,還擊敗SOGO與微風,取得統一企業原來的高島屋百貨計畫,將在十二月於信義計畫區開出誠品書店旗艦大店。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的「圓夢大店」,就是在信義計畫區建立超大及與眾不同的書店,扣除公共設施,淨營業坪數高達七五○○坪。當統一集團宣布由誠品出線,取得賣場經營權,百貨業與出版業都跌破眼鏡。尤其去年底誠品才在西門町開出第三家武昌店,由兩點成線、三點成面地輻射了整個西門町,正式成為西區商圈霸主;如今箭頭再轉向東區的信義計畫區,誠品的「帝國勢力」隱然成型。 

  今年初,統一與日本高島屋百貨的合作破局,百貨業競相提案爭取進這個難得的機會。光是統一國際大樓連結信義計畫區人潮流量最大的台北捷運市府站,可預期的「錢潮」就讓百貨業者流乾了口水;最後,誠品硬是打敗最被看好的SOGO百貨。一說是吳清友與統一集團董事長高清愿為台南同鄉沾了光;二說是吳清友提出的租金條件比SOGO高出不少。三說則是誠品人的說法:吳清友以書店為集客主軸,「信義計畫區既然是台北市首屈一指的工商娛樂重鎮,就不該讓文化缺席。」說服了統一國際大樓管理委員會,脫穎而出。 

  五月拿下案子,開張時間底線設定「二○○六跨年倒數計時絕不缺席」的十二月,對負責規劃的誠品執行副總經理廖美立來說,是個大挑戰:「吳老闆一直想進信義計畫區,當他跑去向統一提案時,我們都覺得一定拿不下來,對手可是單店經營績效冠軍的SOGO呢!一拿下來後,我們就措手不及了。」 

  只能拚命趕工,疲憊掛在臉上,但是談起信義店再次獨步台灣的規劃,廖美立整個人就亮了起來。暫時稱為「誠品信義店」的商場,是誠品目前旗艦敦南店的三倍大,樓層數從地下二樓到六樓共八個樓層。地下二樓是連結著捷運出口的美食街,「美食街絕對有別於傳統,先透露一點,有看過素食店在百貨公司裡的美食街出現嗎?我們這裡就有。」廖美立神秘地笑著說,「地下一樓與一樓這兩個樓層,則是設計性的商品、服飾與家飾;二到四樓就是我們二五○○坪、台灣最大的書店,它也可能會是台灣書店的終極版。」 

  這是個按照「書的博物館」主調進行的書店,所有領域書籍全部放大二到三倍,還加入了過去誠品不做、這次以一百坪為單位的理工館與參考書館,與一五○坪大的簡體字版館。 

  另外,有鑑於日文書籍在台灣的需求,日文館的開闢也是重頭戲。廖美立說:「如果要問這個日文館與永漢、紀伊國書屋有什麼不同,我只能透露,不僅完全不同,而且絕對滿足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至於兒童書店與相關的兒童用品,則單獨成層放在五樓。其中最具特色、也是誠品新投資的事業線,就是仿美國設計的兒童博物館。兒童博物館裡有各式教育娛樂的主題區,例如「便利超商」,小朋友們可以在便利超商情境裡,玩起店員與顧客的角色扮演,從中學習「錢」這件事;「劇場」則設有主播台,過過小主播乾癮後,還有錄好的帶子可以帶回家當紀念。 

  六樓也是信義店的另個特色。除了晶華酒店將開出大型自助餐廳,還有一間挑高五米,兼做秀場、展覽場、演講廳的「誠品廳」;誠品也不改文化角色,再闢一間大型視廳室,這間視廳室一到晚上便變身成「電影院」,播映的是兩場主題式、非院線片的電影。誠如廖美立說:「我們的旗艦型大店要求的文化質量很高,至少是營業面積的一半。」只是信義店裡的誠品書店,只營業到半夜二點,夜貓族會很失望。廖美立笑著解釋:「請大家諒解,總是要保留敦南店二十四小時的經營特色吧!」 

  金石堂是「小市民的書店」,與誠品「城市精英分子」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已經各有各的客群,而誠品能把書店經營成今日的規模,這是件非常好的事。 

  誠品今年3個大動作被人批評「攬去了大部分台灣的文化資源」,但我覺得,現在患了眼紅症的人可是一大堆。沒標到案子的不必眼紅,因為誠品有能力提案,何況有人願意這麼投入文化產業,是件好事。 

PAGE ONE營運部經理黃筱嵐 

  歡迎誠品進信義計畫區,才能讓這個區塊共榮共存。我們兩家店雖說都是打著全客層,但實際上客層還是有差異。拜地標之賜,PAGE ONE位在觀光景點101大樓裡,這裡的觀光客很多;而未來位在捷運出口的誠品,預估以本地客為主,希望能藉誠品之力,PAGE ONE也能分到一部分的本地客源。 

  誠品去年由虧轉盈,今年上半年更是繳出了一張從來沒有過的好成績單,每股稅後盈餘EPS達一.一二元。愛它的人鬆了口氣。A不了解它的人還是抓著頭問:如果一路走來都是對的,誠品為何幾乎連虧十五年? 

  「誠品資歷」與董事長吳清友一樣的誠品執行副總經理廖美立的答案是:「媳婦熬成婆,綜效出來了!」能走出谷底,關鍵點是誠品書店關了十二個店與另闢財源,少賠多賺,終結了虧損。 

  一九八九年,誠品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邊開了第一家店,直到二○○一年之間的十二年,是「誠品帝國」的建設期。它從藝術專門書店,蛻變成大眾書店;從社區型書店,走出成為緊靠著商圈的大型書店;從純書店,發展成連結商場的複合式書店。商場模式的操作成功,甚至另闢蹊徑搶入百貨市場,支持著堅持「高優質文化全民共享」,但不賺錢的誠品書店。 

  這段期間的誠品,快速展店到四十餘家,但是商場畢竟很難全面照顧;加上錯誤投資台中龍心百貨,所以誠品只有一九九八與九九兩個年度每股盈餘分別小賺○.二四元與○.一五元,其餘時間全呈虧損。最慘的是二○○一年之後景氣一路下滑,誠品先後遇上納莉颱風造成的台北市大淹水,以及SARS;尤其SARS期間,人人足不出戶,誠品瀕臨倒閉邊緣。  廖美立說:「關店,是要有勇氣的。除了承認失敗,還得挑時間關店,否則財報上的數字很難交待。二○○一年之前誠品快速擴充,並且養出『誠品商圈』,投入了不少資金;開始不景氣之後,算帳就是不得不的做法。收點、整併動作不斷,直到去年才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店。連關門的店一起算,誠品總共開了約六十家店。」 

  收點的同時,廖美立也另闢蹊徑。她再度首開書店風氣,將誠品書店結合商場,走入醫院與台北捷運通路;尤其是誰也想不到的醫院通路,搶下指標台大醫院、最多病床數的榮總與南部大醫院高雄醫學院,再創誠品另一個奇蹟。她不好意思地「唉呦」了一聲:「會進入醫院的通路,是人家找上門的啦!那時文化事業部門的人數也已經到了一千人,不找點事給多餘的人手做也不行。醫院的通路不會賺大錢,但它也不會有商圈沒落的問題,因而彌補了書店的虧損。」 

  如今的誠品,去年每股小賺了○.八五元,預期今年在營業收入將大幅成長,淨利也會比去年成長近一倍,達到一.八二億元。 

  開源節流,本來就是誠品應對不景氣做的事,但吳清友的貴人們,情意財力相挺,才是誠品度過難關的重點。其中有六個人對吳清友別具深遠影響,他們分別是宏退休的老闆施振榮夫婦、大陸工程總經理殷琪、華碩副董事長童子賢、誠泰銀行老闆林誠一,以及陳水扁總統。 

  施振榮夫婦、殷琪與童子賢,是誠品的個人大股東;願意拿錢投資不賺錢的誠品,童子賢的說法最具代表性。他說:「我樂意看到誠品現象,文化走入日常生活裡,如果消失了,我會覺的很傷心;相對地,不會消失、值得高興的是,不一定要站在經營者的困難辛勞與股東的回報與財務報償,不看這些,光它替台灣帶來了文化深入日常生活,讓每個人伸手可得到美好的生活經驗,就應該鼓勵它,並以實質力量支撐,讓它繼績茁壯。」 

  尤其是施振榮夫人葉紫華,不僅長期派人指導誠品的財務,她個人更在SARS期間,親自進駐了經營團隊,監督時間接近一年,直到誠品度過財務危機。  不是股東的林誠一,卻是在誠品遇上納莉與SARS兩大危急時刻時,不怕倒帳而借錢給吳清友的銀行家。吳清友的友人指出,誠泰銀行適時融資,讓誠品完全撐了過來;雖然誠品是誠泰銀行的股東之一,但吳清友與林誠一卻沒有特別的交情。吳清友只說過,也許他只是與林誠一有緣吧! 

  後一個貴人,則是陳總統,也是外人最常評論吳清友的「政商關係」。陳總統並不是吳清友財務急難時的救火員,而是讓誠品少繞路的人。當年陳水扁還是台北市長時,誠品位在仁愛路圓環邊的點租約到期,不想離開好不容易經營出成績地區的吳清友,相中了鄰棟的新光人壽大樓,但是新光人壽不肯租,卻因為看到誠品敦南店這麼賺錢,想讓這棟樓直接改成新光三越百貨。 

  童子賢說:「於是吳清友親自叩陳市長的門,請他出面說項,陳市長於是向新光吳家說,一個城市太多百貨公司,卻沒有文化的據點,會很婉惜;後來新光吳家認為這麼多人來關心誠品,他們也與有榮焉。吳清友說,這是他欠下來的人情;但我的解讀,是他為所有誠品的讀者欠陳市長這個人情,並不是什麼不正當利益走私、勾結,不須要多解釋。」 

星期四, 8月 02, 2012

《愛羅先珂童話集》 (書外)魯迅譯者附記

《狹的籠》譯者附記 〔1〕

一九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日本放逐了一個俄國的盲人以后,他們的報章上很有許多議 論,我才留心到這漂泊的失明的詩人華希理·埃羅先珂。
然而埃羅先珂并非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詩人;我也不甚知道他的經歷。所知道的只他大 約三十余歲,先在印度,以帶著無政府主義傾向的理由,被英國的官驅逐了;于是他到日本。進過他們的盲啞學校,現在又被日本的官驅逐了,理由是有宣傳危險思想的嫌疑。
日英是同盟國〔2〕,兄弟似的情分,既然被逐于英,自然也一定被逐于日的;但這一 回卻添上了辱罵与毆打。也如一切被打的人們,往往遺下物件或鮮血一樣,埃羅先珂也遺下 東西來,這是他的創作集,一是《天明前之歌》〔3〕,二是《最后之歎息》。
現在已經出版的是第一种,一共十四篇,是他流寓中做給日本人看的童話体的著作。通 觀全体,他于政治經濟是沒有興趣的,也并不藏著什么危險思想的气味;他只有著一個幼稚 的,然而优美的純洁的心,人間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夢幻,所以對于日本常常發出身受一 般的非常感憤的言辭來。
他這俄國式的大曠野的精神,在日本是不合式的,當然要得到打罵的回贈,但他沒有料 到,這就足見他只有一個幼稚的然而純洁的心。我掩卷之后,深感謝人類中有這樣的不失赤 子之心的人与著作。
這《狹的籠》便是《天明前之歌》里的第一篇,大約還是漂流印度時候的感想和憤激。 他自己說:這一篇是用了血和淚所寫的。單就印度而言,他們并不戚戚于自己不努力于人的 生活,卻憤憤于被人禁了“撒提”〔4〕,所以即使并無敵人,也仍然是籠中的“下流的奴隸”。
廣大哉詩人的眼淚,我愛這攻擊別國的“撒提”之幼稚的俄國盲人埃羅先珂,實在遠過于 贊美本國的“撒提”受過諾貝爾獎金的印度詩圣泰戈爾〔5〕;我詛咒美而有毒的曼陀羅華 〔6〕。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六日,譯者記。

※ ※ ※
〔1〕 本篇連同《狹的籠》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新青年》月刊第九 卷第四號。
〔2〕 日英是同盟國 一九○二年日、英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及与沙皇俄國爭奪在中國 東北和朝鮮的利益,締結了反俄的軍事同盟。
〔3〕 《天明前之歌》 即《夜明前之歌》。
〔4〕“撒提” 印度舊時的一种封建習俗:丈夫死后,妻子即隨同丈夫的尸体自焚。撒提 (Sati,梵文)的原義為“貞節的婦女”。
〔5〕 泰戈爾(R.Tagore,1861—1941) 印度詩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英 帝國主義統治下印度人民的悲慘生活。但又具有泛神論者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气氛。一九一三 年他以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獎金。著有《新月》、《園丁》、《飛鳥》等詩集及 《戈拉》、《沉船》等小說。
〔6〕 曼陀羅華 毒草名,秋季開花。華,同花。
======================

《魚的悲哀》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在《天明前之歌》的自序里說,其中的《魚的悲哀》和《雕的心》是用了藝術 家的悲哀寫出來的。我曾經想譯過前一篇,然而終于擱了筆,只譯了《雕的心》。
近時,胡愈之先生給我信,說著者自己說是《魚的悲哀》最愜意,教我盡先譯出來,于 是也就勉力翻譯了。然而這一篇是最須用天真爛熳的口吻的作品,而用中國話又最不易做天 真爛熳的口吻的文章,我先前擱筆的原因就在此;現在雖然譯完,卻損失了原來的好和美已 經不少了,這實在很對不起著者和讀者。
我的私見,以為這一篇對于一切的同情,和荷蘭人藹覃(F.Van Eeden)〔2〕的 《小約翰》(Der Kleine Johannes)頗相類。至于“看見別個捉去被殺的事,在我,是比 自己被殺更苦惱,”〔3〕則便是我們在俄國作家的作品中常能遇到的,那邊的偉大的精神。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日,譯者附識。

※ ※ ※
〔1〕 本篇連同《魚的悲哀》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婦女雜志》第八 卷第一號。
〔2〕 藹覃 即望·藹覃(1860—1932),參看本書《〈小約翰〉引言》及其注 〔1〕。
〔3〕 這句話見于《魚的悲哀》第五節。
======================

《池邊》譯者附記〔1〕

芬蘭的文人P.Palivalrinta〔2〕有這樣意思的話:人生是流星一樣,霍的一閃,引起人 們的注意來,亮過去了,消失了,人們也就忘卻了!
但這還是就看見的而論,人們沒有看見的流星,正多著哩。
五月初,日本為治安起見,驅逐一個俄國的盲人出了他們的國界,送向海參衛〔3〕去 了。
這就是詩人華希理·愛羅先珂。
他被驅逐時,大約還有使人傷心的事,報章上很發表過他的几個朋友的不平的文章 〔4〕,然而奇怪,他卻將美的贈物留給日本了:其一是《天明前之歌》,其二是《最后之 歎息》。
那是詩人的童話集,含有美的感情与純朴的心。有人說,他的作品給孩子看太認真,給成人看太不認真,這或者也是的。
但我于他的童話,不覺得太不認真,也看不出什么危險思想來。他不像宣傳家,煽動家;他只是夢幻,純白,而有大心〔5〕,也為了非他族類的不幸者而歎息。這大約便是被逐的原因。 他閃過了;我本也早已忘卻了,而不幸今天又看見他的《天明前之歌》,于是由不得要 紹介他的心給中國人看。可惜中國文是急促的文,話也是急促的話,最不宜于譯童話;我又 沒有才力,至少也減了原作的從容与美的一半了。 九月十日譯者附記。

※ ※ ※
〔1〕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晨報》副刊,《池邊》的譯文即發 表于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該刊。
〔2〕 P.Palivalrinta 佩伐林塔(1827—1913),芬蘭小說家。出身于農民家庭,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農民生活,是以芬蘭文寫作的最早的作家之一。著有《人生圖錄》、《霜 晨》等。
〔3〕 即海參崴,原為我國東北部重要海口,清咸丰十年(1860)為沙皇俄國占領, 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制東方”)。 愛羅先珂于一九二一年七月到達當時已被日本軍隊占領的海參崴。
〔4〕 一九二一年五月間愛羅先珂被日本政府驅逐后,日本報紙《讀賣新聞》曾先后 刊載江口渙的《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一九二一年六月十五日)和中根弘的《盲詩人最近 的蹤跡》(一九二一年十月九日)等文。
〔5〕 大心 同情心、博愛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