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31, 2004

光天化日的中國農民調查

不是故事

在國慶日的煙花巨響下,執筆介紹兩本關於中國農民的書,感覺有點複雜。經過二十三條事件和人大釋法後,相信香港人不會因為一兩幕耀目的煙花,便高呼祖國萬歲。然而,就像滿臉疑惑的孩子眺望世界一樣,我們對這片土地有多了解?響亮的國歌﹑飄揚的旗幟和那幾十面奧運金牌背後,又是個怎樣的世界?

浮游於中環旺角鬧市,不難發現自由行來港的內地旅客,部分人更是出手闊綽。旅遊業和零售業經營者眼中,他們是不可輕看的衣食父母。然而,這樣闊氣的人會否只是十多億人口中的極少數?近年來,眾多財經節目講述的,總是加入世貿之後的中國正如何如何高速發展、香港人應怎樣怎樣把握「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帶來的商機。但北望神州的熱潮中,有多少人願意停下來,想像一下大城市以外,鄉鎮和農村的景況?每逢新春期間,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民工回鄉過年,火車或公車上擠迫而且環境惡劣,所引發的意外時有所聞。然而,是甚麼驅使他們去過飄泊的生活?離鄉別井的同時,他們背負著怎樣的辛酸?

面前的兩本書,不時散發出一陣文學的氣息,但字裡行間的真實感每每提醒著讀者:你在看的,不是故事。

扭曲的畫面
歷史往往揭露了現在的端倪。很可惜,現行教育制度下的中國歷史課程,即使到高考程度,對共和國建國以來的歷史,都沒有多深入的探究。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只會輕輕帶過,更遑論讓學生感受歷史。對活於廿一世紀的城市人而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遙遠的名詞。也許早已被人遺忘,也許只有少不更事的年輕人仍在好奇地探究當時的情況。

翻開《光天化日──鄉村的故事》,看到一幕幕扭曲的畫面。批鬥的熱潮中,舊社會的封建思想並未消失,只是改頭換面,以新的形式和手段,繼續箝制著靈魂,繼續折磨軟弱的人。日光之下,群眾成了法官,拿著抹煞人性的道德尺度審判弱者,最隱私的事被逼公之於世。狼狽不堪的醜態,讀起來有點可笑,卻夾雜著幾分可悲。被凌辱的臉孔,彷彿在提醒世人:大家用道德規條來衡量、批判的人,其實也有血有肉。

扭曲人性的改革方向和觸目驚心的利益爭鬥之中,人被逼屈服於利欲和權欲下,更要誠惶誠恐地欺騙自己,隱沒良知和情感,再飾以世故成熟的面具。更悲哀的是,即使痛失至親,最深刻的感情也受到壓抑,人只能轉而把目光寄予形式化的繁文縟節,以表面的榮辱決定自己內心感情的比重。種種社會的壓抑底下,人無法理直氣壯地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更沒空間表達個人不滿的情緒,只能消極地把爭氣的期望投射到畜牲身上。配種的豬可以為了自己的主權而作出挑戰,人卻只能默然忍受剝削。人,是否已比畜牲更可憐?

也許,人性的陰暗面,本身就難以面對,尤其在猛烈的陽光底下。對宏大的道德標準的執著,令人連自己的本性都接受不了。久而久之,人漸漸變得殘酷,失去理智和包容,放棄爭取幸福的機會,反過來瘋狂地反撲。最可怕的是,當群眾盲目持守道德標準時,竟然集體地以折磨別人為樂,甚至麻木地觀賞別人的痛苦!財產被掠奪,身體受傷害,或許總會恢復過來;被扭曲的靈魂,並非必然能夠還原。

乍看之下,很容易把文革做成的傷害,歸咎於鄉下人的狹隘和嫉妒。然而,就像當日釘死耶穌的群眾一樣,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無法跨越的階級鴻溝,引發起的欲望,足以把人逼瘋,甚至足以使人對親生兒子下毒手。昔日的國度裡,無論被騸動的群眾和被壓逼的人,其實都是受害者。罪魁禍首,可能是表面上追求道德標準,實際上以愚民政策惑眾,以權勢欺壓弱者的人。

然而,在今日的文明社會中,是否仍存在著扭曲人性的目光與規條?當中又有多少是人自行加諸自己身上的?講求效率和成就的世代中,體諒和包容是否已成為奢侈品?作為基督徒的我們,又會否盲從附和世俗道德,成為謀殺人性的幫兇而不自知?被作者濃縮到一個荒僻小鎮上的真人真事,揭示著幾被遺忘的一段歷史,令人自省之餘,讓我們窺見了中國農村的過去。

「顯而易見又常被遺忘」
由歷史步向當下,離開文革已數十年,中國農民是否已從困境走出來?相距數十載的時空,《中國農民調查》不謀而合地延伸著光天化日的感覺。鄉鎮幹部橫行無忌﹑剝削百姓;肆無忌憚的執法者濫用酷刑;官官相護的地方政府睜著眼推諉責任;帶頭向政府反映農民負擔的青年農民,在派出所被活活打死;負責清查鄉鎮帳目的村民代表,被鄉村幹部殺人滅口。一切,都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真相,殘酷得叫人駭然不敢正視。然而,中國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問題,不會因為人們面對不了就自動消失。隨著真相而來的,是承擔責任或挑戰現實的風險和代價。

由一連串的慘案開始,作者揭露了鮮為人知的農民景況,被壓榨、被威嚇、被漠視、被打壓,無日無之。青年農民丁作明因為反映問題而被殺,「路營村村民憤怒了」,透過文字,讀者也感到憤怒。丁作明的死和小張庄慘案,就像掉在地上的種子,震動了中央,引起政府對農民負擔的關注。然而,這些例子又是多少座冰山中的一角?還需要多少顆種子的殞落,悲劇才會告終?

為甚麼無論中央政府怎樣三申五令,農民負擔依然超重?鄉鎮政府依然橫徵暴斂?如果只看到問題,對於原因和出路卻摸不著頭緒,看得越多新聞,人越容易憤世嫉俗。《中國農民調查》不是一本僅僅叫人憤世嫉俗的書,它剖析了農民負擔背後種種原因,探究了更多制度上的問題。由中國農業的歷史背景,到開國以來的經濟政策和稅制,到改革開放後鄉鎮政府的膨脹和財政問題,到城市改革做成的貧富懸殊,到近年來達標工程的影響。才發現,「三農」問題原來有多複雜,就像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一樣紛繁交錯。

幹部們官僚式的應對、無理苛索的收費名目,乍看起來有點黑色幽默,但對承受重壓的老百姓而言,卻倍顯淒涼。對於命運,他們是無奈的,彷彿只有上訪一途。農民負擔過重的例子,俯拾即是,卻往往無人過問。現實是,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聽得太多了,多得叫人應接不暇,多得令人感到麻木,甚至習以為常,不當作一回事。正如作者所言,中國的社會問題總「顯而易見又常被遺忘」。

也許,探索真相之旅是艱苦的。即使沒被醜陋的畫面嚇倒,也需要一定的耐力才能堅持下去。正如作者所言:「中途不得不停頓下來,作痛苦的思考,將原有的計劃打破」。然而,由採訪到分析到評論建議,作者彷彿在印證:當人願意面對問題,認真的思考,並堅定地走下去,道路盡頭的收獲會比當下的悲傷更豐富。中國「三農」問題的出路如是,基督徒的信仰路上亦如是。

最利害的武器
無論是文革時代,或是現代的中國社會,知識分子都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同時又承受著一定程度的壓制。向全國揭發農村慘劇的新聞記者如是,舉報鄉鎮政府並率眾上訪的年青農民如是。在閱讀《光天化日》和《中國農民調查》中,筆者感受到:語言文字,跟道德尺度一樣,原來是一件很利害的武器,可以呈現真相,可以扭曲事實,可以救人一命,也可以致人於死地,全視乎執筆的人一念之差。文革期間,即使扭曲人性的思想主導社會,但新聞工作者能夠扭轉筆鋒,利用當下的意識形態,暗中幫助不幸的人。報喜不報憂的風氣下,地方政府甚至積極打壓上訪的農民。對受到蒙蔽的中央領導層而言,新聞媒體就正擔當著監察和偵查的角色。

然而,若這件武器落在當權者或既得利益者手中,成為了扭曲事實、隻手遮天或報復異己的工具,其威力同樣是可怕的。文革時期,文字遊戲和道德尺度動輒變成互相報復手段,報章彷彿是不同黨派幹部們爭功諉過的戰場,知識分子可以輕易曲解事實來誣衊他人,掌權者可以借「消滅舊封建習俗」為由大肆破壞情敵的婚宴。現代世界中,文字工作者一旦成為當權者的喉舌,影響更為可怕。好一個提醒!

兩本有關中國農民的書,都是現實的切面。真相,有時很可怕,殘忍地劃破我們對人性、對世界充滿美善的幻想。然而,要在醜惡的世代當中活下去,而不至顛倒是非,我們是否更需要面對真實?

(本文曾載於C-I電子報, 2004年10月期)






光天化日 : 鄉村的故事 / 哈金著 ; 王瑞芸譯.
作者:哈金 1956-
出版者:台北 : 時報文化, 2001.
圖書分類:889 西洋小說(美國小說)
Under the red flag : stories / by Ha Jin.

Jin, Ha, 1956-
Athens :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c1997.


中國農民調查 / 陳桂棣, 春桃著.
出版者:北京 : 人民文學, 2004.
圖書分類:431 農業經濟 895 新聞採訪及新聞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