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28, 2009

【推薦序】索尼:尋找生命中所有足以叫做愛的一切


書名:那簡直不能叫做愛
作者:草莓圖騰
出版社:圓神出版事業



索尼(草莓起司蛋糕冰淇淋部落格主)

許多人生病了會去看醫生,總以為醫生完全知道他們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至少,當醫生診斷出一個什麼病的時候,我們也期待醫生解釋「到底為什麼會得這病?」或是「這個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遺憾的是,即便醫學不斷進步,我們對於人體及各種疾病的了解,依然十分匱乏。

醫學診斷上有個著名的字叫「Idiopathic」,意指「原發性的」,白話文就是說「抱歉,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所 以,偉大的醫學前輩們根據經驗法則建構出所謂的「診斷標準」。意即,診斷標準可能列出十項足堪測量的症狀,只要病人符合五或六項,我們就「確診」他得了某 種病。事實上,人體太複雜、太精密,各種疾病的機制與症狀太過多變,我們被迫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之下,將這些千變萬化的情況硬加以分類,才知道應該要如何去 治療。

所以,可能一百個同被診斷為SL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紅斑性狼瘡)的病人,每個人症狀或真實病因都不太相同。因為這一百個人的情況本來就各自歧異,被診斷為同一種病,只是便於我們知道下一步應該要怎麼醫治。

這就是「框架」的功用。

當每個個體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時候,我們設下框架,加以分類,給他們冠上一個名稱,卻不知道往往同樣框架內的個體差異度,比不同框架中的個體差異程度更巨大。

人體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

每 個人,與他生命中的任何另一個人,都經營著某種獨一無二的關係。而我們總慣常給這些關係套上一個又一個的框架、偏執地分類:「點頭之交」、「網友」、「朋 友」、「曖昧對象」、「情人」、「男女朋友」、「一夜情」、「砲友」、「外遇」、「劈腿」等等,以及所有所有的「前任」。框架總讓人們感覺安全,更讓人們 知道,該如何照著社會化過程學習的那樣行禮如儀;無可避免地,再依循著各式各樣的分類,給一段關係加上點價值判斷、刻板印象甚至是錯誤認知。

而 在《那簡直不能叫做愛》一書裡面,草莓狠狠地打破所有的框架。十個關於「一夜情」的故事,實則並不以一夜情本身作為主角,肉體交纏也並不是至關重要的情 節。引人入勝,甚至叫人不勝噓唏的,是這些男男女女在定位自己與他人關係的過程中,反映了他們內在的心靈探索與外在肉慾融合交疊的掙扎。透過這一個又一個 的故事,草莓用冷冽犀利的眼光,劃破所有情感問題的外層迷霧,直入問題核心,帶著讀者直視人與人關係的本質,進而反思我們自己正在經營的關係,是否也太依 賴著各種約定俗成的框架,而太疏於真實狀況的分析與理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