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19, 2012

李敖的讀書方法

李敖有话说:大卸八块的读书方法 A
李敖有话说:大卸八块的读书方法 B  


(轉貼) 李敖讀書的誤區:金針度人卻誤

  馬家輝也算是香港文化界的一號人物,人到中年,卻仍然像學生時代一樣崇拜李敖,實在有意思。這裡面固然可以看出一條粉絲的忠誠與透明,卻也不免令人對其成熟程度暗生疑惑。——話雖如此,對於李敖,在某些方面鄙人也一直很佩服,比如他的聰明倔強、意志堅定。而就學問來說,我覺得李大師也有一點很不簡單,那就是他的讀書方法。個人認為,研究李敖怎樣讀書,比討論他的人品或看他在熒屏上“顯擺”更有意義。
  明末吳應箕編《讀書止觀錄》,卷五雲:“讀書須養得心事靜帖帖地安穩快樂,以我為主書為役,方有入處。不然,馳騖于書與馳騖于聲色、貨利無差別。”這裡強調閱讀時的“主體性”,可說是一種“有所為”的讀書法。我自己倒是傾向於隨便翻翻,“無為而讀”,但也必須承認,對於一個想從書本中獲得實用性知識的人,例如以碼字為生的寫作者、學者或教師、學生,掌握一種相對功利的讀書法,其實也是一門必修課。
  而李敖就是一個典型的“以我為主書為役”的人。他曾自詡寫廣告文章“古今獨步”,在我看來,他利用書本、蒐集資料的能力更當得起這四個字,尤其在電腦互聯網未發達的年代。李大師也沾沾自喜,寫過一本《要把金針度與人》教人如何讀古籍。該書名來自一句舊詩: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口氣可謂不小。
  在這本書中,李敖強調“讀書得間”的重要,他說:“‘讀書得間’是在讀書時能夠讀出書中的‘竅’、領會出字裏行間的學問來。英文中to read between the lines,就正是此意。
讀書要有這種本領,讀古書更要有這種本領。硬讀古書不行的。許多用功的人,終身‘白首窮經’,可是因為方法不得當,結果只變成‘有腳書櫥’。 
最後事倍功半還算是好的,因為他們經常徒勞無功。很多人讀了一輩子書,結果變成老學究,就是一個證明。”這是談讀書應有的態度,具體怎樣入手呢——“工具書是任何知識分子所必備的書。像辭典、年表、年鑒、百科全書、手冊、索引,以及一些必備的‘非書資料’等。
在研究和閱讀上,雖然有所謂‘個人需要’的不同,但就運用工具書一點上,卻沒有各行各業的分別。所以工具書在所有書中,應該列為第一優先。選擇工具書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容易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一個是‘容易了解你容易找到的’答案。”
  李敖說他看書首先跳看一遍:“所謂跳看,是每頁的重點讓它跳出來給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讀,也不是所謂連讀。連讀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是騙人的。
  李氏讀書法的第二招是眼到手到:“重點部分立即用色筆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這樣子隨看隨動手,再把‘分屍’下來的分類處理。這樣一來,這本書,就跑不掉了。它永遠為你所用,並且拈之則來,不易忘記。” 
  第三招是同步通讀,同個主題串起來讀。他說在跳讀過程中,對重點有興趣,會找來其他相關的書同步鑽研:“這時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書了,而是觸類旁通,互相印證與補充。這樣子折騰下來,書才真正為我所用。”
  對於希望獲取某種知識、掌握某種技能或為了考試寫論文的人來說,這種讀書法當然立竿見影,這也是我要在這裡介紹的原因。只是有一點必須指出:這種方法決非讀書的不二法門,最好能夠掌握,卻不宜過分提倡。因為這其實是把書籍變成資料,把讀書變成逛商場——時刻準備從書中找到可用的東西。怪不得蔡康永要說李敖式的閱讀是為了“從書中尋找支援自己觀點的論據”。
  更重要的是,有些書可以這樣讀,有些卻根本就不可能,比如小說詩歌,這類書籍需要涵熏陶,哪容得“跳讀”?不必說現代作品,即便是古詩,即便是敘事體的古詩,“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之後總也得經過“芙蓉帳暖度春宵”、“漁陽鼙鼓動地來”、“花鈿委地無人收”才有“此恨綿綿無絕期”,哪能找“重點”?即使找出“重點”,如此讀書又有何意趣可言? 
  我想李敖大概很少看文藝作品,特別是現代文藝作品,才能數十年如一日地這樣讀書——也難怪他的小說會寫得那樣爛,人物都成了傳聲筒,對話都成了知識的堆砌,想來這也正是“讀書得間”的副作用罷。(文/古墨)

(轉貼) 李敖大師的讀書方法~大卸八塊
rainwoodwood.aqu.0lx.net/wordpress/?p=162
今天的節目裡面可要跟大家談談我看家的本領。我本領很多,看家的本領是什麼?我可以告訴大家是看書。書大家都會看,可是這裡面的巧妙各有不同。我先跟大家介紹一個人柯爾律治,他是當年的英國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詩人,他的詩影響了很多英國的詩人。這個人在評論家的範圍講了一句名言,談到了怎麼樣的看書,讀者們變成了四種類型,第一種是海綿型,海綿型的意思是說讀書的時候他可以把他所看到的全部都吸收,然後可以幾乎照原樣的把它又吐出來,收多少吸多少吐出多少來;第二種是沙漏型的,就是他可以一無所獲,看書的時候可以什麼都得不到,只為了消遣消磨時間;第三是濾袋型的,過濾紙過濾袋的這種類型只留下書裡面的這個糟粕,他所看到的這個糟糕的部份被他保留了,精華部份都漏掉了;第四是大寶石型,這種讀者是很稀少的、很了不起的難得的,他們讀書不但是自己能夠得到好處,並且能夠把這個好處傳播出來使別人也受惠。
在這裡做節目的跟大家談如何看書的就是大寶石型的,為什麼我這麼樣的自負?因為我在四十幾歲的時候,我看到香港出版的一個雜誌,上面說四十歲的中國人裡面可能李敖是讀書最多的一個人。這句話,我認為說得很不錯。為什麼我李敖讀得這麼多書?我告訴大家,會讀書能讀書,並且有這麼多的時間來讀書。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時間?最重要的就是坐牢,在牢裡邊絕大的時間是一個人坐,什麼事都沒有,整天看書,所以坐牢的時間奠定了我看書的時間比別人多的一個基礎。
…… ……
但是,如果你是書呆子,看多了使你頭腦更壞。讀書不消化,無書不讀,如果你沒有好的頭腦看這麼多的書是一種浪費。當然我李敖得天獨厚有一個本領,我的眼睛這麼好。
…… ……
我的老師姚從吾先生吸收了以後,他不能控制,不能把它保存下來,結果再吸收新的學問的時候,已經吸收到的就不斷的流失。為什麼有這個現象,讀書的方法不好。讀書方法好才能夠把你唸過的書主要的部份留存下來,方法不好完全憑記憶力,這不行的,因為你隨時就會慢慢的淡化。我李敖看的書很少會忘掉,什麼原因呢?方法好。什麼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下來,把這本書給分屍掉了,這一頁我需要、這一段我需要把它分出來了,排出來,兩本書就變成一本書。
…… ……
今天我把我的一些看家的本領告訴大家,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記憶力一開始就是你不要偷懶。不要說躺在那裡看書,看完了這本書還是乾乾淨淨的、整整齊齊的,不對,看完了這本書就大卸八塊、五馬分屍,這本書進入我的資料夾才算看完這本書。這就是我的這種土法煉鋼的記書的方法,我這個方法看起來是笨笨的,可是事實上你們看到一個知識那麼豐富、文章寫得那麼豐富、能說善道的李敖是有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我自己幾十年來摸索出來的。只有這個方法才能夠抓住你要看的書,這個方法以外的方法,看起來聰明的方法,其實都是沒有效率的方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