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02, 2012

《愛羅先珂童話集》 (書外)魯迅譯者附記

《狹的籠》譯者附記 〔1〕

一九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日本放逐了一個俄國的盲人以后,他們的報章上很有許多議 論,我才留心到這漂泊的失明的詩人華希理·埃羅先珂。
然而埃羅先珂并非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詩人;我也不甚知道他的經歷。所知道的只他大 約三十余歲,先在印度,以帶著無政府主義傾向的理由,被英國的官驅逐了;于是他到日本。進過他們的盲啞學校,現在又被日本的官驅逐了,理由是有宣傳危險思想的嫌疑。
日英是同盟國〔2〕,兄弟似的情分,既然被逐于英,自然也一定被逐于日的;但這一 回卻添上了辱罵与毆打。也如一切被打的人們,往往遺下物件或鮮血一樣,埃羅先珂也遺下 東西來,這是他的創作集,一是《天明前之歌》〔3〕,二是《最后之歎息》。
現在已經出版的是第一种,一共十四篇,是他流寓中做給日本人看的童話体的著作。通 觀全体,他于政治經濟是沒有興趣的,也并不藏著什么危險思想的气味;他只有著一個幼稚 的,然而优美的純洁的心,人間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夢幻,所以對于日本常常發出身受一 般的非常感憤的言辭來。
他這俄國式的大曠野的精神,在日本是不合式的,當然要得到打罵的回贈,但他沒有料 到,這就足見他只有一個幼稚的然而純洁的心。我掩卷之后,深感謝人類中有這樣的不失赤 子之心的人与著作。
這《狹的籠》便是《天明前之歌》里的第一篇,大約還是漂流印度時候的感想和憤激。 他自己說:這一篇是用了血和淚所寫的。單就印度而言,他們并不戚戚于自己不努力于人的 生活,卻憤憤于被人禁了“撒提”〔4〕,所以即使并無敵人,也仍然是籠中的“下流的奴隸”。
廣大哉詩人的眼淚,我愛這攻擊別國的“撒提”之幼稚的俄國盲人埃羅先珂,實在遠過于 贊美本國的“撒提”受過諾貝爾獎金的印度詩圣泰戈爾〔5〕;我詛咒美而有毒的曼陀羅華 〔6〕。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六日,譯者記。

※ ※ ※
〔1〕 本篇連同《狹的籠》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新青年》月刊第九 卷第四號。
〔2〕 日英是同盟國 一九○二年日、英帝國主義為侵略中國及与沙皇俄國爭奪在中國 東北和朝鮮的利益,締結了反俄的軍事同盟。
〔3〕 《天明前之歌》 即《夜明前之歌》。
〔4〕“撒提” 印度舊時的一种封建習俗:丈夫死后,妻子即隨同丈夫的尸体自焚。撒提 (Sati,梵文)的原義為“貞節的婦女”。
〔5〕 泰戈爾(R.Tagore,1861—1941) 印度詩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英 帝國主義統治下印度人民的悲慘生活。但又具有泛神論者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气氛。一九一三 年他以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獎金。著有《新月》、《園丁》、《飛鳥》等詩集及 《戈拉》、《沉船》等小說。
〔6〕 曼陀羅華 毒草名,秋季開花。華,同花。
======================

《魚的悲哀》譯者附記〔1〕

愛羅先珂在《天明前之歌》的自序里說,其中的《魚的悲哀》和《雕的心》是用了藝術 家的悲哀寫出來的。我曾經想譯過前一篇,然而終于擱了筆,只譯了《雕的心》。
近時,胡愈之先生給我信,說著者自己說是《魚的悲哀》最愜意,教我盡先譯出來,于 是也就勉力翻譯了。然而這一篇是最須用天真爛熳的口吻的作品,而用中國話又最不易做天 真爛熳的口吻的文章,我先前擱筆的原因就在此;現在雖然譯完,卻損失了原來的好和美已 經不少了,這實在很對不起著者和讀者。
我的私見,以為這一篇對于一切的同情,和荷蘭人藹覃(F.Van Eeden)〔2〕的 《小約翰》(Der Kleine Johannes)頗相類。至于“看見別個捉去被殺的事,在我,是比 自己被殺更苦惱,”〔3〕則便是我們在俄國作家的作品中常能遇到的,那邊的偉大的精神。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日,譯者附識。

※ ※ ※
〔1〕 本篇連同《魚的悲哀》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婦女雜志》第八 卷第一號。
〔2〕 藹覃 即望·藹覃(1860—1932),參看本書《〈小約翰〉引言》及其注 〔1〕。
〔3〕 這句話見于《魚的悲哀》第五節。
======================

《池邊》譯者附記〔1〕

芬蘭的文人P.Palivalrinta〔2〕有這樣意思的話:人生是流星一樣,霍的一閃,引起人 們的注意來,亮過去了,消失了,人們也就忘卻了!
但這還是就看見的而論,人們沒有看見的流星,正多著哩。
五月初,日本為治安起見,驅逐一個俄國的盲人出了他們的國界,送向海參衛〔3〕去 了。
這就是詩人華希理·愛羅先珂。
他被驅逐時,大約還有使人傷心的事,報章上很發表過他的几個朋友的不平的文章 〔4〕,然而奇怪,他卻將美的贈物留給日本了:其一是《天明前之歌》,其二是《最后之 歎息》。
那是詩人的童話集,含有美的感情与純朴的心。有人說,他的作品給孩子看太認真,給成人看太不認真,這或者也是的。
但我于他的童話,不覺得太不認真,也看不出什么危險思想來。他不像宣傳家,煽動家;他只是夢幻,純白,而有大心〔5〕,也為了非他族類的不幸者而歎息。這大約便是被逐的原因。 他閃過了;我本也早已忘卻了,而不幸今天又看見他的《天明前之歌》,于是由不得要 紹介他的心給中國人看。可惜中國文是急促的文,話也是急促的話,最不宜于譯童話;我又 沒有才力,至少也減了原作的從容与美的一半了。 九月十日譯者附記。

※ ※ ※
〔1〕 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晨報》副刊,《池邊》的譯文即發 表于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該刊。
〔2〕 P.Palivalrinta 佩伐林塔(1827—1913),芬蘭小說家。出身于農民家庭, 他的作品主要描寫農民生活,是以芬蘭文寫作的最早的作家之一。著有《人生圖錄》、《霜 晨》等。
〔3〕 即海參崴,原為我國東北部重要海口,清咸丰十年(1860)為沙皇俄國占領, 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制東方”)。 愛羅先珂于一九二一年七月到達當時已被日本軍隊占領的海參崴。
〔4〕 一九二一年五月間愛羅先珂被日本政府驅逐后,日本報紙《讀賣新聞》曾先后 刊載江口渙的《憶愛羅先珂華希理君》(一九二一年六月十五日)和中根弘的《盲詩人最近 的蹤跡》(一九二一年十月九日)等文。
〔5〕 大心 同情心、博愛的意思。
======================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