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02, 2012

管理自己,而不是管理時間--《把時間當作朋友》書摘

《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管理自己,而不是管理時間]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過去讀過的那麼多「感覺上有道理」的文字卻最終「感覺上並無幫助」了。也許是自己被誤導了,也許是過去太愚鈍,我竟然没有意識到「管理」的焦點根本就不應該是時間,而應該是我自己!

一、心智的力量
  • 1.a 了解心智的力量
    • 每個人所擁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異會給每個人的一生帶來無法估計的價值差異。
  • 1.b 心智力量的差异
    • 一)上司真的很愚蠢嗎?
    • (二)你真的那麼優秀嗎?
    • (三)興趣真的那麼重要麼?
      往往並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没興趣,往往只不過是結果而已,卻被當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懲罰就是大量的時間白白流逝。」 「一定要問清楚自己這個問題:我不喜歡做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僅僅因為這件事我並没有做好?要是因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歡,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做好這件事情究竟對自己有没有甚麼具体的意義呢?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為止——没有其他選擇。」
    • (四)學習方法真的至關重要麼?
      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應該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相對於堅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時候,哪怕說不重要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其實也並不是特别過分。所以,有那麼多的人在不停地尋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卻又不得不令人扼腕歎息的事情。與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省得虛度更多的時間。
      「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導致我根本没有意識到我只不過是懶惰而已——並且還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可怕!」

二、開啓自己的心智 
  • 2.a 起点
  • 2.b 控制自己的大脑
    • 「如果,我們不去控制我們自己的大腦,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識到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大腦,我們就只能被我們的大腦所控制。」「你的大腦並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於)“你的”大腦。盡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導你的行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應該隸屬於你的大腦,而應該是你擁有你的大腦,並且應該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腦。
    • 「著名的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裡受到嚴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他突然想明白,“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裡,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這就是所謂的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再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大腦的奴隸,而是選擇翻身做主人。」
  • 2.c 控制自己的情绪
    • [控制情緒,才能記住教訓]
      「你現在知道你為什麼總那麼没記性了吧?因為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對那些你曾經的錯誤決定最終帶來的懲罰的時候,你太痛苦了。而這樣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腦自動列入遺忘的序列,終究在你大腦裡徹底消失。」「一個人遺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體表現就是,這個人會很輕易地原諒自己。
      方法一:把所遇到的尷尬記錄下來,定期回顧一下。
      方法二:「面臨尷尬的時候,盡量弱化你的痛苦……要記得“你並不孤獨”——肯定還有別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遭遇過同樣的尷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現在這樣平靜地對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識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腦的直接反應所左右呢?你這樣一想,就釋然了。只要你沒那麼痛苦,你的大腦就很難遺忘這個事件。
  • 2.d 推迟满足感
    • 沒必要控制自己的方方面面,這不是很難做到,而是干脆不可能做到。尤其是對大腦格外活躍的人更是如此。 所以,有的時候成為高手需要愚鈍。」「 我個人覺得,在工作和學習上控制這種天性是最重要的。為了能在這一個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時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縱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工作和學習上,堅決不要放縱。工作和學習都是艱苦的,路程都是漫長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三、如何與時間做朋友
  • 3.a 精确感知时间
  • 3.b 最好的工具——纸笔
    • 心智開啟從意識到可以自律開始,而心智發展的過程就是克服懶惰的過程。」
    • 如果你不記錄下來,僅憑那靠不住的記憶,你就會很容易原諒自己,繼續放縱下去,讓時間白白度過,不給你帶來一點收益。最要命的、也更可能因為你沒有記錄而帶來的結果是:你根本就沒體會到自己有任何理由自責——因為你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麼。」
    • 「也許每個人的不幸都是一樣的,他一生中最多的經驗是“半途而廢”——各種各樣的、各個方面的“半廢”。我們一生中半途而廢的經驗太多了,乃至於想要放棄“半途而廢”要比“堅持到底最終成功”難太多了——大多數人連一次“堅持到底最終成功”的經驗都沒有。當我們決心改變的時候,“懶惰”便指使我們的那個“大腦的自我保護功能”——“遺忘”——讓我們不知不覺停止改變。 」
  • 3.c 开始记录时间开销
  • 3.d 制作时间预算
  • 3.e 审计时间开销
    • 「同時做兩件事兒的訣竅在於,1) 其中一件事兒最好是機械的,少點技術含量的;2) 另外一件事兒不是特別需要大量腦力支持的;3) 兩件事兒都應該是確實有效用因而值得時間投資的。」
    • 「花時間去進行腦力活動是最值得的。所謂的腦力活動往往可以粗略地分為這樣幾個部分:輸入信息(閱讀、觀察),處理信息(思考),輸出信息(記錄、寫作、創作、分享、教授)。大多數情況下,思考往往是一個被動的過程(盡管通常人們認為更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思考需要刺激,而最好的刺激,就是不停地輸入信息。所以,在做一件機械的事情的時候——生活中有很多機械的事情是非做不可的——想辦法做一些輸入的行為吧。」
  • 3.f 使用列表减少失误
  • 3.g 计划,还是不计划,是个问题
    • [長期計劃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習得的能力]
      「我嘗試過一年,發現自己竟然連一年的計劃都沒能力完成,於是,再一次平靜接受自己天分平平的事實的同時,一口氣把期限縮短到一個星期。終於發現,如果一個計劃的期限只有一個星期的時候,我是很容易堅持,並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這個發現令我非常開心,因為,我發現我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長,兩個星期,一個月,甚至竟然可以制定一個季度的計劃了! 直到快三十歲了,我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計劃的期限延長到一年。到今天,我也依然最長使用一年作為計劃制訂的最長期限。」
      用各種方法保持樂觀就好——樂觀是靠努力和掙扎才可以獲得積累的經驗。

四、開拓自己的心智 
  • 4.a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 “體驗”、“試錯”(Trial and error)、“觀察”、“閱讀”
  • 4.b 摆脱经验的局限
    • 「除了“試錯”、“觀察”、“閱讀”之外,“思考”,准確地說,“正確地思考”,才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
    •  「恐懼是永恆的,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什麼都知道。」
    • 個體的經驗有限。一個特別說明問題的例子是所謂的“強光噴嚏反射”(Photic sneeze reflex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種通過基因遺傳的特征,大約有17% 到35% 的人擁有這種“症狀”。目前可信度較高的說法是,眼睛和鼻子的知覺受到同一條三叉神經的支配,所以,對於強烈刺激的防御反應混淆在一起引起了噴嚏的出現。具體說來,從眼睛進入的強烈陽光,鼻腔誤以為對自己的刺激,故以噴嚏的形式欲將其異物驅逐出去。亞裡士多德在他的《問題》第三十三卷就曾提到過這個現像,可是亞裡士多德當時盡管自己有過體驗也無法正確解釋,更為困難的是,讀到亞裡士多德的文字的人,至少有65%的可能性能無法用自己的經驗理解那段文字所記錄的現像。」
    • 群體的經驗有限。群體經驗的局限根源來自於人類的有限壽命。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哪一個屬於人類的生物的壽命可以超過200歲。可是,哪怕長達200年的時間,對於知識積累和消化來講,也實在是為不足道。從公元前三世紀希腊哲學家阿裡斯塔克斯猜想太陽應該是世界的中心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大約經過了1800年;從亞裡士多德在《問題》第三十三卷中記錄“強光可能導致噴嚏”到現在科學家們提出相對可信的解釋,已經過去了2300多年。」
  • 4.c 关于自学能力
    • [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
      「對抗“選擇性輸入”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我們最好的工具——紙筆。有空的時候,或者乾脆定期找出一段時間,把那些目前暫時無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對的,或者無所謂的論點觀點記錄下來。無法理解的,寫下自己當時的疑惑究竟在什麼地方?支持的,記錄下幾個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實例;反對的,也一樣可以記錄下幾個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實例;甚至那些無所謂的,也可以寫下為什麼自己覺得這完全是無所謂的。這樣的記錄有會使任何一個有著這樣良好習慣的人獲得他人無法擁有的處理信息處理知識的能力——“反芻”。這種“反芻”能力,使我們避免成為“選擇性輸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 [了解學習的進程]
      時間和進步的關係,是階梯型的,飛躍之前必然經過漫長的「平台期」,當然有平台期不等於一定有後來的飛躍。」  「如果,你把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係僅僅理解為純粹的線性關系,那你最終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滿意的進展。其實,沒有哪個人可以長時間忍受失望。 這樣看來,你曾經的放棄,往往並不是因為你沒有毅力,而只是對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係理解錯誤造成的——在頻繁發生失望甚至絕望的情況下你居然堅持了那麼久,你其實是多麼的有毅力啊!」
  • 4.d 正确对待老师
    • 「那些老猴子、大猴子,還有注定永遠是猴子的小猴子,其實根本無法阻礙你進化,除非你願意被他們阻攔,最終變得跟他們一樣。你這一生無論在哪裡,什麼層面上,都必然會遇到無數老猴子、大猴子,還有注定永遠是猴子的小猴子。 所以,遇到猴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憎恨或者厭惡,放棄自我進化的權利和意願,最終至死只不過是個猴子。另外,千萬要記住,即便是猴子,也有非常正確的時候。」
  • 4.e 学会考试
  • 4.f 学会记笔记

五、小心所謂“成功學”
  • 5.a 人人都能成功——鬼才相信
  • 5.b 成功的定义——“成功学”的核心缺陷
  • 5.c 成功学的方法缺陷——个案分析
  • 5.d 强调努力是可笑的
  • 5.e 最浪费时间的错觉——我是独一无二的
  • 5.f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 5.g 不要相信“运气”,更不要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 [不要相信“運氣”]
      「所謂我們能體會的運氣,只不過因小概率事件發生而產生的感受而已。盡管概率有些時候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但肯定不是你能控制的。欲望盡管並不是總是可以被滿足,卻是你自己不僅能控制,甚至可能完全控制的。浪費時間虛度年華的人,有個共同的特征——他們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卻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徹底失控。一定要想清楚並記住這件事兒:相信運氣其實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人們不喜歡甚至害怕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並且,越是脆弱的人越希望獲得控制權;同時,越是意識到自己沒有控制權的時候就越害怕。…所以,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說,“弱者相信運氣,強者只信因果。”(Shallow men believe in luck. Strong men believe in cause and effect.)」
      「好運氣發生在你身上,你當然應該非常開心;壞運氣降臨在你身上,你應該平靜接受——無論怎樣你都要繼續生活,當然就還要繼續面對你不能控制的事物。其實,這是蘇軾早就總結過的生活態度:“驟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
    • [不要相信“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當你沒有准備好的時候,對你來講,不存在任何機會。機會時時刻刻都會出現在你身邊,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足夠努力,可以做到像諸葛亮那樣,“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當你准備好的時候,隨處都有機會,而且所有的機會都是切實的,並且可以把握的機會。」
  • 5.h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 「盡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系”。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
    • 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並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准確的觀察。」「當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的時候,沒有人求他幫忙——因為身邊這些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好是因為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才被認為是優秀的。」
    •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如果人脈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重要的話。事實上,我總覺得關於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其實非常虛幻,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來的幻像罷了。」
    • 建議:
      •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盡量回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回避了——盡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 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願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 5.i 关于“成功学”的最后一点啰唆

六、更多思考

  • 6.a 关于效率
  • 6.b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 6.c 关于迟到
  • 6.d 开源节流
  • 6.e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 6.f 最浪费时间的句型:“要是……就好了!”
  • 6.g 停止自卑
    • 1. 停止嘲弄他人「真的“強”是不需要證明的,需要證明的“強”其實只不過是清楚地自證的“弱”。」
    • 2. 忘記自己的優點「成熟的人總是知道如何讓別人舒服。很多的時候,所謂的“謙虛”和“低調”事實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優化策略。」「你的優點與缺點之間的落差被你人為地卻同時又是自然地減少了——貌似矛盾卻非常合理的結果。這種落差的減小必然會減緩你那不必要的痛苦。」
    • 〔在自己的語言中,把“優點”和“缺點”這兩個詞替換成“特點”。〕「心平氣和地對待自己的各種特點的同時,也可以心平氣和地對待他人的各種特點。」「很多時候,所謂的“優點”和“缺點”是相對的。」
    • 3. 適當地放縱一下自己。「承認自己是有缺點的人是心智獲得解放的重要前提。」
  • 6.h 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
  • 6.i 我们对时间和金钱的误解
    •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過分低估稱為“Delay discounting”。如果你是正常人,記住你自己的大腦有這種非理性傾向是極其重要並且非常有用的:在金錢上,人們不僅傾向於低估未來回報的價值,甚至有時過度低估。」「人們在相信自己明天會擁有更多的金錢的同時,他們還同樣相信自己明天會有更多的時間——盡管今天總計有24個小時,明天總計也同樣只有24小時。」
      「當我們為了某件事忙碌的時候,我們往往並不真正清楚正在進行的這件事情確實需要多長時間。基於這個原因,我們甚至會愚蠢地認為明天肯定沒有今天這麼多的爛事需要處理。就像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Gal Zauberman博士和杜克大學的John Lynch Jr.博士所觀察到的那樣,我們跟所有的人一樣,相信(或者希望),未來是完美的。」
      「兩位博士通過大量的實驗和驗證,得到這樣一個被普遍接受的結論:在這兩種理論上明顯的曲解中,人們對時間的曲解程度遠遠高於對金錢的曲解程度。
    •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人做事拖拉。他們並不是沒有勤奮的意願,只不過是被自己的大腦所限制,以為他們在將來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這是一個運用心智改變命運的機會。你知道了你的大腦有怎樣的局限,你就會想辦法掙扎著反過來控制你的大腦,做你的大腦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左右。不要覺得這事兒太難——盡管真的沒那麼容易,但最終你會發現這是個有趣的事情。我是這樣看待這件事情的:我因為想明白自己要控制自己的大腦,突然發現自己比身邊的人多了一個玩具,而且是玩不膩的玩具——我的大腦。」

七、真正的解決方法
  • 7.a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 7.b 提前准备的好处
    • 〔所謂靈感〕
      素材積累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提前確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那麼就甚至可以積累很多原本不可能想像的素材——驚喜連連。」「“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這個名字是柯林奇瑞(Collin Cherry)於1953年第一次注意到之後命名的。當時科學家們正在想辦法為機場解決空中交通控制時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那個時候,控制員要從控制塔通過大喇叭得到飛行員的聲音信息,從眾多飛行員的嘈雜的聲音中分辨出特定的飛行員的聲音使得空中交通控制非常棘手。」
      「而隨著信息輸入越來越多,大腦就需要越來越多的灰質細胞。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有更多的灰質細胞。而顱腔的大小是有限的,於是,灰質細胞的增加,最終會導致灰質密度越來越高。於是,灰質細胞之間就越有可能由神經元連接起來。於是就有可能產生我們所說的“融會貫通”的現像——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現在有機會被聯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謂知識淵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儲於腦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這些人總是可以“融會貫通”,於是,超常地充滿了“智慧”。這樣看來,很多人討厭死記硬背是膚淺的。亞裡士多德曾經說過,所謂智慧就是記憶力。」
    • 〔關於能力〕
      「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長達幾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幾代人的計劃,而後一絲不苟地執行下去——當年讀《基督山伯爵》的時候就覺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這裡。後來看斯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也再次覺得這樣巨人必然存在於這世界的某個角落。很少有人學會這樣的技巧,只是因為不大可能運氣好到身邊就有這樣的巨人,無法直接憑借“體驗”和“觀察”獲得切實的“經驗”和好處。」
  • 7.c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 懶惰,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時間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視,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去展望未來。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時間精力去認真地調查研究。膚淺,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為缺乏耐心而拒絕觀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見與偏見,都是因為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認真分辨每個個體的特征而寧願用粗暴簡單的分類方法替代思考。
    • 耐心不是憑空來的,是需要了解支撐的。但是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個死循環: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沒有耐心的人是沒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於是,最終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耐心。
    • 「更可能的解釋是,每個人天生的耐心程度大致相同,只不過,來自於 周遭環境以及身邊成年人的行為模式等等的因素短短四年的影響,已經使孩子們的耐心程度千差萬別。」
  • 7.d 越早醒悟越好
    • 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講,未來的一年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一生的20%;而對一個五十歲的人來講,未來的一年只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一生的1/50,即2%。所以,從感覺上來看,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好像越來越快。
    • 「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講,對這個事實的提早認知也許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可惜,這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可以真正親自體驗到的經驗,大多數人只有到了三十四歲的時候才真正有深刻的體會。可是,到了那個時候,這種“經驗”對自己來說已經根本沒有什麼機會起什麼作用了——因為最好的時光早已消逝。」
    • 「需要太長時間才可以獲得的經驗很難傳遞,就是因為缺乏現有的經驗作為支撐。而想讓一個孩子去真正理解“時間終究會越來越快”的這樣一個道理之所以無比困難,就是因為他們不僅沒有“類似的現有經驗”,還恰好有著相反的“現存經驗”。
    •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別簡單。在某一天,做一件讓他印像無比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講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游,更可以是買一件讓他驚喜的禮物——反正一定要讓他印像極度深刻。而後,你自己在日記裡記錄清楚這件事情,當然包括時間、地點與事件,而後千萬要妥善保存。大約兩三年之後,在他有一天開始覺得並抱怨時間太慢的時候,把那個記錄翻出來,給他看,讓他體會。這麼做的要點只有一個,耐心。首先,起點最好應該在大約七歲前後;其次,重點應該起碼兩三年之後。而後再過三五年,再提醒一次。這樣的體驗,不僅將使孩子永生難忘,還會影響他此後一生對時間的精確認識。早晚有一天,你的孩子將因此對你無比感激,充滿崇敬。因為他終將明白,這種寶貴的“相對優勢”根本就不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只需要大致看看我們自己身邊有多少人對此茫然並無所知曉你就很容易想像這個結果了。」

延伸閱讀:
1. 「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德國著名心理學家。他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後,記憶研究就成了心理學中被研究最多的領域之一,而艾賓浩斯正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
2.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於1905年生於奧國維也納,1930年和1949年分別從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博士 和哲學 博士,曾任維也納精神科教授。早期受心理分析訓練,也深受歐洲存在主義影響,更是虔誠天主教徒。二次大戰後,被關在集中營,受盡折磨與痛苦。戰後,創立獨樹一格的意義治療法
3. 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 1942- )
Positive Psychology鼻祖。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
4. M.斯科特.派克 (Scott Peck 1936-2005)
《少有人走的路》/《人迹罕至的路》
The Road Less Traveled: A New Psychology of Lov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piritual Growth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78).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75691/
5. 「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長達幾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幾代人的計劃,而後一絲不苟地執行下去——當年讀《基督山伯爵》的時候就覺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這裡。後來看斯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也再次覺得這樣巨人必然存在於這世界的某個角落。很少有人學會這樣的技巧,只是因為不大可能運氣好到身邊就有這樣的巨人,無法直接憑借“體驗”和“觀察”獲得切實的“經驗”和好處。」
6. 「斯坦福大學的約翰克拉姆博茲,寫了一本書《運氣並非偶然》(Luck is no accident)。」
7.Malcolm Gladwell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8. 畢淑敏的新小說《女心理師
9. Thomas Sowell的《Knowledge and Decision
10. 《Mean Genes
11. 「歷經更多的磨難和失敗之後,這個人當選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是阿伯拉罕.林肯。可是他的噩運並沒有結束,1865年,他被暗殺了。」
12. 李敖在鳳凰衛視2006年1月19日的《李敖有話說》裡是這樣介紹他的讀書方法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