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08, 2012

讀魯迅〈端午節〉而來的思想衝擊


夜讀魯迅的〈端午節〉, 觸目驚心。
然後在網上找到這篇不錯的論文:

愛羅先珂與魯迅1922年的思想轉變——兼論《端午節》及其他作品
作者:彭明偉 |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助理教授
轉載來源:http://www.xiexingcun.com/dush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012

(節錄)

二、新知識分子批判:魯迅與愛羅先珂的共鳴

「民眾離開了文學的光明就要變為迷信、愚蠢,變為自私自利;智識階級隔離了民眾也要退化為書呆子,退化為孔雀、鸚鵡,或者退化為更壞的東西。」(愛羅先珂《智識階級的使命》)

「正是這種犧牲的精神後來促成了俄國革命的成功。然而愛羅先珂不諱言指出他所觀察的中國知識分子卻是截然相反的。愛羅先珂直率地說:“據我觀察所及,上海的學生,教員,文學家,社會黨,無政府黨,一點沒有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雖然他們亦許會為自己的理想而犧牲別人。……俄國的智識階級,就是末日臨頭,依然挾著他們的理想去奮鬥,去犧牲。中國的智識階級似乎連愛及生活的理想都沒有,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的;但我很希望我的見解是錯誤的。」(愛羅先珂《智識階級的使命》)

「在《愛羅先珂童話集》的序言中,魯迅總結愛羅先珂作品的內在精神說:“我常覺得作者所要叫徹人間的是無所不愛,然而不得所愛的悲哀。”我想這裡所說的無所不愛,也就是愛羅先珂所說的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魯迅的這番話,在1922年底在得到印證。魯迅有感於北大學生馮省三被開除的事件,寫了《即小見大》這篇短文。在這年十月北京大學部分學生反對征收講義費,發生學潮。之後校評會決議開除馮省三,其實馮省三只是臨時加入,並非真正的主導者。魯迅為馮省三的“犧牲”而感慨,他說:“現在講義費已經取消,學生是得勝了,然而並沒有聽得有誰為了這次的犧牲者祝福。”魯迅即小見大聯想到在中國的其他的犧牲事件,得出結論:“凡有犧牲在祭壇前瀝血之後,所留給大家的,實在只有‘散胙’這一件事了。”

三、在寂寞裡歌舞與魯迅的自覺

「魯迅坐在愛羅先珂旁,觀看俄國的流亡劇團的表演。魯迅首先感覺到有三百多個中國看客,絲毫不懂得欣賞美和藝術,也不為了欣賞藝術而來,他們隨意的鼓噪拍手破壞了整個劇場氣氛。魯迅說:“沒有花,沒有詩,沒有光,沒有熱。沒有藝術,而且沒有趣味,而且至於沒有好奇心。”然而,即使面對這樣無聊的中國看客,遠道而來的俄國歌劇團依然盡其在我、賣力演出,這讓魯迅甚為感動,他說:“然而他們舞蹈了,歌唱了,美妙而且誠實的,而且勇猛的。”從這群舞者歌者身上,魯迅反躬自省,他察覺自己的怯弱。他於是說:我是怎麼一個褊狹的人呵。這時我想:倘使我是一個歌人,我怕要收藏了我的豎琴,沉默了我的歌聲罷。倘不然,我就要唱我的反抗之歌。   ……    然而他們舞蹈了,歌唱了,美妙而且誠實的,而且勇猛的。魯迅《熱風·為“俄國歌劇團”》)

「這些漂泊的俄國藝術家不顧一切“在寂寞裡歌舞”讓魯迅大為震驚和佩服,魯迅揣想他們“大約沒有復仇的意思”。這些俄國藝術家憑借著更博大的熱情與愛——這也就是愛羅先珂的“無所不愛”精神,超越了魯迅心底的狹隘的“復仇”意識,因此才能奮力“在寂寞裡歌舞”。魯迅在一時之間仿佛受到來自異域的真正的藝術家的刺激,在他心底產生極大的震撼。

魯迅所寫的這一段深具革命的寓意:一個真正的革命者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長保自己的熱情,不因為一般群眾的冷漠和敵意而畏縮退卻。然而,魯迅驚覺自己雖然看似和其它中國的看客不同,但終究也不過是在座許多中國的看客中的一個,和先前自己描寫的膽小怯懦的中國看客其實並沒多大差別。魯迅這時在異國藝術家的強烈對照下,看出了自己身上缺乏和他們一樣的“誠實且勇猛的”精神,以及“無所不愛”精神。這也讓魯迅將自己的弱點看得更清楚,我認為這種覺悟對魯迅而言無異是另一次的啟蒙。魯迅是否也思索著如何在寂寞的中國裡歌舞呢?

四 《端午節》:為柴米油鹽所困的新知識分子

「其實魯迅形塑方玄綽之所以成功,並不在於突顯新舊知識分子對立的思想立場,而是揭露出新知識分子的性格弱點與苦惱,呈現新知識分子逐漸從社會改革運動中退卻下來,與社會體制日趨妥協的困境。

「魯迅接二連三地刻劃方玄綽一面為自己的怯懦來辯解圓說,一面又為自己的怯於行動而苦惱,如此反復循環,將這位知識分子矛盾掙扎的靈魂清楚揭露出來,也逐步逼使他正視自己的苦惱根源。在魯迅筆下,方玄綽隨時能剖析自己,往往意識到自己的言行不相符、內外不一致,正因如此他無時無刻不感到苦惱。正因魯迅賦予方玄綽這個人物這種的自省意識,使得方玄綽不同於沒有靈魂的阿Q。阿Q有行動力,但缺乏自我意識,所以他不清楚自己,便莽莽撞撞當上“革命黨”,最後為此送了性命。和阿Q相較,方玄綽這人物可說是自我意識過剩,以至妨礙了他的行動,逐漸失卻了他原本對現實批判和抗爭的力量。這樣一來,當現實的壓力加劇之後,一來他便不斷編織理由使自己退縮,二來由於自己內外越來越不一致,他的苦惱也越加深重。

五 知識階級與無知階級的反轉

六 結語:超越新與舊




延伸閱讀:

1. 愛羅先珂《智識階級的使命》,收於李小峰、朱枕薪編《過去的幽靈及其他》(上海:民智書局,1923)。
2. 吉川幸次郎《魯迅的寂寞》
「1951年吉川幸次郎先生(1904-1980)在他少數關於魯迅的短評中特別提到這篇隨感,藉此他特別指出魯迅所感到的寂寞,並坦言自己深深地被那寂寞裡的魯迅所吸引。在《魯迅的寂寞》裡,吉川先生說:“現在詮釋魯迅的人,不太會提到那圍繞魯迅的寂寞。但是,強烈吸引我的,卻是那寂寞裡的魯迅。”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nin/3/1234837623/20031229224852/」
3. 茅盾《魯迅論》(1927)
4. 李長之《魯迅批判》(1935)
「滿懷苦悶的茅盾撰寫《魯迅論》(1927.11.10)這篇長文,針對成仿吾的評論加以修正。茅盾表示:「我以為《端午節》的表面雖頗似作者藉此發泄牢騷,但是內在的主要意義卻還是剝露人性的弱點,而以“差不多說”為表現手段。在這裡,作者很巧妙地刻劃出“易地則皆然”的人類的自利心來;並且很坦白地告訴我們,他自己也不是怎樣例外的聖人。」「這段是早期對於《端午節》這篇小說最中肯的批評,茅盾的評語裡包含了他對自己在清黨之後的中國政治局勢裡的反省,並響應了創造社等革命青年對他的批評。他這篇《魯迅論》稱得上是當時最全面、最深入的魯迅作品專論,直到1930年代李長之的《魯迅批判》(1935)發表後才足以媲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