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月 22, 2007

《洗澡》有感



書名:洗澡
作者:楊絳
出版:三聯書店/時報出版/人民文學
出版日期:1988年12月

(未看原著者請留意:本文將提及書中情節)

想看楊絳的《洗澡》,緣起自何韻詩和黃耀明《禁色》一曲的MTV,澡堂內為感情而掙扎的影像和原著有關知識份子「洗腦」的節錄,相形之下頗有深義。

看第一部分時,不禁佩服楊絳對人性觀察入微,並透過簡單對話呈現人物心理的功力,尤其常借姚宓(其中一位女角色)的口或眼或心思,描繪假道學和正派學者的面貌。筆者對「思想改造」那個時代印象模糊,幸虧作者娓娓道來每個角色的家族身世,讓筆者能大致感受那局勢底下小人物的感受與困頓。

書和琴──知識的象徵品

兩段情節特別深刻:一﹑姚宓捐贈亡父所遺藏書的過程;二﹑許老太霸道地問姚老太借琴給孫女玩的周旋過程。書和琴,象徵著學識﹑身份﹑氣質,劃分了書香世家與酒肉富戶的差別。故事中人(學者們)對書和琴的態度,其實代表了那高舉破舊立新的年頭裡,人們(包括知識分子)對知識的態度。某些心態,其實今天仍見於部分做學問的人身上。

姚宓不時擔心亡父藏書被偷。因為貪求虛名而搞研究的人,本身並不珍視知識,只盲目追求比別人優勝;即使一竅不通,仍想獨霸象徵知識的物件,甚至不擇手段從別人手上搶來。那年頭的政治氣候,正好讓他們有借口,逼迫擁有知識的人。覬覦知識象徵品的,不單再新社會裡依仗政治權勢的學者會,沿襲傳統社會風氣的長輩亦然。這彷彿是人類愛妒嫉的習性。許老太硬要借琴,不代表她渴求知識,她只是仰慕鋼琴那雍容華貴的氣派,好附庸風雅一番。鋼琴在她眼中並不珍貴,只是一件可供她孫女取樂的玩具﹑一件廳中點綴。因為虛榮與貪念,人們總將象徵與內涵本末倒置。

學者心態的轉變

闡述轉變之前,作者描寫了當代學者的眾生相。是的,他們中間像個戰場。不懷好意的人拚命搶奪﹑扣押研究資料,就像士兵搶灘。由「假道學」混飯吃﹑打公家資源主意﹑爭做主席的心態,到拉攏權威,演變成學者間的黨派鬥爭,作者似乎看透了象牙塔的清高外表。時至今日,即使在學者之間,讓人痛心或不屑的鬥爭依然繼續。

然後,作者寫到轉變。書中對文革期間的心理描寫很淡然,沒有悲慟與壯烈,只有想辦法應付難關的苦惱心情,欲言又止的壓抑,和怕得敢不隱瞞的徨恐。受壓抑的,是人性的脾氣與感情,也是知識份子的傲氣與風骨。學者們沒有甚麼反抗或亢奮,逆來順受的履行義務(命令?)。不單放下身段,連自主性﹑身份﹑尊嚴都放下了,就如脫下衣服般迅速。只是,人文質素一旦放下,並不像衣服般容易穿回。

淡淡然描述至此,作者再回到當初「洗澡」的原意。結論是,「洗澡並不成功,因為人們不是自動自覺。」此書出版時,文革結束了近十年,但作者沒有開宗明義地數說文革如何破壞人文精神,卻透過結局,輕輕的揭示:所謂「洗澡」,沒有真正改變人性的黑暗面,只是把各人的傷口重新掘開,在上面灑一片鹽。


延伸閱讀:

1. 讀楊絳《洗澡》(施蟄存)
《洗澡》給我的印象是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紅樓夢》的精神表現在全書的對話中。一部小說中的對話部分,不是為故事展開服務,就是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一部《紅樓夢》中的許多對話,絕大部分都是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的。沒有這許多對話,就沒有一部《紅樓夢》了。《洗澡》的作者,運用對話,與曹雪芹有異曲同工之妙。每一個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都在對話中表現出來,一段也不能刪掉。……

2. 知識份子的脊梁骨是怎樣被打斷的 (許志林)
為了理解那批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份子,如何拋棄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喪失自己的獨立人格,從而轉變成了唯唯諾諾的應聲蟲,我找來楊絳女士所寫的小說《洗澡》和于風政教授所寫的描寫當代中國知識
份子歷史命運三部曲之一的《改造》。……

3. 愛情因為缺憾而美麗? ——讀楊絳的《洗澡》
讀大師的作品,常會有一種誠恐誠謊的感覺。倒不是擔心大師無法企及的高度讓自己渺小到無地自容,而是怕那些人類智慧的大師,以明察秋毫的銳利洞察了那些無處不在的人性弱點,並且將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不透,看透也不想說透的人性弱點殘忍的點透說穿。讀楊降的《洗澡》再次讓我們感受到這樣的惶恐。……

4. 圍城與洗澡,一加一會大於二哦
大概只要看過楊絳寫的「洗澡」,難免要拿來和她丈夫錢鍾書的「圍城」略加比較。尤其夫妻一同生活了大半個世紀,一起經歷風霜雨雪,結識相同的友人,由他們二位共同的人生經驗中,擷取相同或類似的元素,各自寫成一部小說,兩本書相互對照,實是單單閱讀其中一部所不會有的額外樂趣。……

沒有留言: